民族新歌剧

    民族新歌剧 :

歌剧艺术是西方的舶来品。20世纪20年代,黎锦晖的《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儿童音乐剧,为新歌剧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准备。20世纪30年代聂耳、田汉的《扬子江暴风雨》,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在延安演出的《农村曲》《军民进行曲》等,更多地接受了西洋歌剧的形式和手法,没有使歌剧民族化,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新歌剧还未诞生。

解放区新秧歌运动的兴起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文艺工作者在秧歌剧的基础上,吸收中外古今其他戏剧形式的某些优点,创造了自由活泼、有民族风味、反映现代生活的新歌剧品种——民族新歌剧。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后,《兄妹开荒》《夫妻识字》成为新歌剧的先导。1945年歌剧《白毛女》,将民间故事、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歌剧艺术相结合,完成了从秧歌剧到新歌剧的转变,成为民族新歌剧的奠基之作。1945年5月,傅铎编制、集体作曲的歌剧《王秀鸾》在冀中饶阳县公演,标志着民族新歌剧开始走向成熟。

《白毛女》改编自晋察冀传奇“白毛仙姑”。歌剧语言方面,唱词多是具有民族风味的好诗,诗与民族情调浓郁的曲的结合,增强剧作的艺术感染力。歌剧的音乐方面,运用了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的曲调,如对河北民歌“小白菜”、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的改编;同时借鉴西洋歌剧运用音乐表现人物性格的长处,如以山西秧歌“捡麦根”描写苍老的杨白劳,以河北民歌“小白菜”描写天真的喜儿。歌剧的表演方面,从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结合的传统中取法。如喜儿的出场用歌唱叙述了故事情景,用独白介绍了身世和家庭。在艺术方面,为新歌剧开辟了新路。《白毛女》在中国歌剧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用音乐表现性格,具有开拓意义。

北京中国实验歌剧院歌剧《白毛女》剧照

解放区的民族新歌剧,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既有新的时代特点又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创作原则上力求现实主义,反映群众斗争生活;艺术上借鉴西洋歌剧以音乐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采用中国民间音乐与戏曲曲调,编制符合人物性格以及剧情的乐曲,保留秧歌剧载歌载舞的特点,辅以戏剧的对话,吸收传统戏曲念白的特点,恰当处理对话与歌剧间的转换。1949年后,民族新歌剧继承传统戏曲特色,注重刻画人物形象,同时借鉴西方歌剧,加重音乐分量,产生《小二黑结婚》《草原之歌》等优秀歌剧。1957年,新歌剧讨论会召开,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作原则,出现了《红霞》《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一大批群众喜爱的新作品。进入当代,则有《芳草心》《第一百个新娘》等民族新歌剧。


为您推荐

《中国少数民族谚语分类词典》

《中国少数民族谚语分类词典》:《中国少数民族谚语分类词典》编写组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100万字。系“汉语语言系列工具书”之姊妹篇。收录中国藏、蒙古、回、维吾尔等55个少数民族谚语近1万条,按意义类..

《西双版纳民族谚语集成》

《西双版纳民族谚语集成》:西双版纳州民委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版。32万字。收入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哈尼族、基诺族、布朗族、拉祜族、瑶族、彝族和汉族的谚语1万余条。所收谚语内容涉及历史时政、宗教信..

《云南少数民族神话选》

《云南少数民族神话选》:李子贤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41万字。选收云南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依、独龙等24..

《中国少数民族寓言故事选》

《中国民族民俗故事》

《中国民族民俗故事》:董乃德等编绘。明天出版社1991年1月版。1380幅。6册。精选中国56个民族的风俗故事57篇,有汉族的元宵节、回族的古尔邦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芦笙节、黎族的鲜花节、仡佬族的敬牛节、鄂温克族的..

《中国少数民族爱情故事选》

《中国少数民族爱情故事选》:外文出版社选编。外文出版社1989年9月日文版。10万字。选收藏、回、苗、彝、壮、侗、白、布依、朝鲜等40个少数民族的41篇爱情故事。其中有蒙古族的《薇香与果年》、回族的《阿里和他的鸽..

《少数民族机智人物故事选》

《少数民族机智人物故事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各民族民间文学组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12月版。20.5万字。共收中国少数民族22个着名机智人物的故事175篇,包括蒙古族巴拉根仓、沙格德尔的故事,藏族阿古登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