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

    帛书《老子》 :

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大批帛书,约有十多万字,包括多种先秦著作。其中帛书《老子》有两种写本,分别称为甲本、乙本。甲本字体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出土的时候卷在木片上,破损多,文字有残缺;乙本字体是隶书,放在漆盒里,保存大体完好,文字也比较清晰。甲本文中有圆点符号,似为分章标记,乙本则无这种符号。甲本中所有的“邦”字未避刘邦之讳,而乙本的“邦”字全部改用“国”字,甲乙两本都不避刘盈、刘恒之讳,说明甲本抄于刘邦称帝之前,乙本抄于刘邦称帝之后、刘盈和刘恒为帝之前。甲、乙本在古今文句型、虚词及其所用的古今字、假借字等方面均有差别,说明两本来源不同。文本都有衍文脱字、误字误句,应该是当时一般的学习读本。二者都抄于汉初,距今均两千余年,是目前所见的除郭店楚简《老子》之外的《老子》古本最早的两个抄本。由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一书由文物出版社于1976年出版,包括甲乙两本各自的释文、甲本乙本傅奕本对照表及一些学者的初步研究成果。

帛书《老子》(乙本)

汉代以来的各种传世的《老子》版本,都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而马王堆帛书甲乙两本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韩非子·解老》的顺序相同,为了解《老子》在汉初的版本情况提供了珍贵材料。帛书刊布以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出现了多种关于帛书《老子》的校释著作。帛书《老子》的出土,解决了《老子》许多章节中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成为《老子》注释、校订的重要参照,极大推进了《老子》的研究。


为您推荐

黄老帛书➀

黄老帛书: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佚书之一部分。内容包括《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种古佚书,共11000余字。有学者认为即《汉志》着录的《黄帝四经》。*《经法》主要讲“道”与“法”以..

《马王堆汉墓帛书竹简》

《马王堆汉墓帛书竹简》:李正光编。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2月版。300页。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922支竹简(共9000余字)和帛书(约12万字)中精选出2000余字。字体有篆、隶,真实地反映了秦汉书法的真面目。本书按字典的形..

《马王堆汉墓帛书》

《马王堆汉墓帛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至1985年6月版。80万字。3册。收录1973年2月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的大批帛书,包括《周易》、《老子》等20余种古籍。其中很多是湮没已久的佚书..

《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

马王堆帛书(语言)

马王堆帛书(语言):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帛书。帛书分整幅(约四十八厘米)和半幅(约二十四厘米)两种。半幅的卷在作轴的木板上,整幅的折叠成长方形藏在一个漆奁里。帛书经拼缀复原,共二十八件,约十二万字,均为..

楚帛书(语言)

楚帛书(语言):①现存最早的属于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件帛书。1942年在长沙子弹库木椁墓中发现。原物建国前外流至美国,现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帛书由三部分文字组成,当中是书写方向互相颠倒的两大段文字,一段十三行,一段八行,四..

楚帛书图像

楚帛书图像 : 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绘画。1942年被盗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横38.7厘米,纵47厘米。帛书的四周绘有12个神像,每边3个,均头部向内,足部向外,四角各绘有一种植物,神像及植物用墨线勾成。神像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