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 : 现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自幼由家庭教师启蒙,学习四书五经,也阅读了大量中国古典小说。家庭的熏陶培养了他对文学和戏剧的兴趣,并从亲身经历中体会到贫富悬殊的不平,对旧社会和旧家庭充满了憎恶。1922年进入天津南开中学学习,在老师引导下于1925年开始上台演戏,表演才能受到同学们的好评。同时他还改编剧本并尝试创作新文学作品。1928年他进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攻西洋语言文学,在此期间他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品,古希腊悲剧及莎士比亚、契诃夫、奥尼尔的作品对他以后的戏剧创作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1933年他创作了处女作《雷雨》,经巴金先生的推荐,于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上发表。《雷雨》的问世,使中国有了足以与世界优秀剧作比美的话剧作品,是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1935年4月《雷雨》首次在日本东京演出,同年秋在国内上演,从此,《雷雨》成了最受群众欢迎的话剧之一,一直保持旺盛的艺术生命力。1935年夏,曹禺又创作了反映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黑暗现实的四幕悲剧《日出》。《雷雨》与《日出》的相继问世,震动了当时的剧坛,也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表明他是一位有才能特点的戏剧家。1936年冬,曹禺又写出他唯一的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剧本《原野》。1937年抗日战争到1949年建国前,曹禺创作了《全民总动员》、《正在想》、《蜕变》、《北京人》、《桥》,改编巴金小说《家》为剧本,并创作了电影剧本《艳阳天》。这一时期的作品不再只是对光明未来的笼统希望,而是化作对社会黑暗势力的具体斗争,在艺术上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尝试,不断开拓戏剧表现生活的领域,作品的风格也由精雕细琢、浓艳繁丽向平易朴实、清淡隽永方面发展,在把外国戏剧技巧与民族传统戏剧表现手法相结合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建国后,曹禺担任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全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在从事大量社会工作同时,仍创作了话剧《王昭君》、散文集《迎春集》及和人合作的《胆剑篇》等。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