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诗派

桐城诗派 : 与“桐城文派”相对应的诗流派。形成于清乾隆、嘉庆时期。以桐城姚鼐为主要代表。姚莹序《桐旧集》称:“窃尝论之,自齐蓉川给谏以诗著有明中叶,钱田间振于晚季,自是作者如林。康熙中,潘木厓先生是以有《龙眠风雅》之选,犹未极其盛也。海峰出而大振,惜抱起而继之,然后诗道大昌,盖汉魏六朝三唐两宋以及元明诸大家之美无不一备矣。海内诸贤谓古文之道在桐城,岂知诗亦然哉。”最早指出了桐城诗派的存在,并说明了姚鼐的贡献,其后吴汝纶复指出:“方侍郎顾不为诗,至姚郎中乃以诗法教人,其徒方植之东树益推演姚氏绪论,自是桐城学诗者一以姚氏为归,视世所称诗家若断潢野潦不足当正流也。”(《桐城吴先生文集》卷三)再一次肯定了姚鼐在桐城诗派中的地位。姚鼐论诗以“熔铸唐宋”为宗旨,其矛头所向主要是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同时也兼及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他又接受其伯父姚范之说,提倡学习黄庭坚,以为如此不仅可以药性灵派轻浅之病也可救格调派肤廓之弊。但学山谷诗也易流于槎枒、枯瘠,因此,姚鼐又主张兼而取法李商隐之绮密。其诗论对于其后的梅曾亮、方东树、曾国藩以及近代宋诗派和清末同光体都有较大的影响,其诗歌创作,也在实践上为一脉相承的桐城诗派打下了基础。

为您推荐

姚门四杰

姚门四杰 : 指清桐城派文学家姚鼐门下四弟子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刘开,刘开或作姚莹。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综合诸家论述谓梅曾亮“师事姚鼐,受古文法,裒然居‘姚门四杰’之首”;管同“师事(姚鼐)最久,..

诗界革命派

诗界革命派 : 形成于清光绪年间的诗流派,以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代表。其名称由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而来。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十八日(1899年12月20日),因戊戌变法失败而流亡日本的梁启超,由..

汉魏六朝派

汉魏六朝派 : 又称湖湘派。形成于清咸丰时期,下及清末民国初的诗流派,以湖南著名诗人王闿运为代表。该派以汉魏六朝为学古宗旨,且多为湖湘地区诗人,故名。郭嵩焘序龙汝霖《坚白斋遗集》谓:“吾友龙君皞臣,少与..

西昆派

唐宋兼采派

唐宋兼采派 : 或称河北派。形成于清同治、光绪间的诗流派,以河北张之洞为领袖。汪国垣称“近代河北诗家,以南皮张之洞、丰润张佩纶、胶州柯劭忞三家为领袖,而张祖继、纪钜维、王懿荣、李葆恂、李刚己、王树枏..

后吴中七子

后吴中七子 : 本名吴中七子,以与此前王鸣盛、钱大昕、王昶等“吴中七子”同名,故改称后七子。为清嘉庆、道光间吴派词人群体,指戈载、沈彦曾、朱绶、陈彬华、吴嘉洤、沈传桂、王嘉禄等七人。道光二年(1822),时..

南湖九子社

南湖九子社 : 一名梓乡耆会。诗社。清顺治间创立于浙江鄞县。成员九人均明遗民,为:林时跃,字遐举,号荔堂,明贡生,授大理寺评事,不就;高宇泰,初字元发,改字虞尊,别字隐学,南明鲁王授兵部郎;李邺嗣,原名文胤,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