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品汇

唐诗品汇 : 诗总集。明高棅编。初编九十卷,录唐六百二十家诗五千七百六十九首;后又成拾遗十卷,增补六十一家诗九百五十四首。序称历代诸家选本各该一端,唯元杨士弘《唐音》“颇能别体制之始终,审音律之正变”,但仍有“李、杜大家不录”及其他缺憾,遂成此编,以尽唐诗之源流本末。分体编排,计五古二十四卷、七古(附歌行长篇)十三卷、五绝(附六言绝句)八卷、七绝十卷、五律十五卷、五排十一卷、七律(附七排)九卷。每体中再分列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九个品目(故名《品汇》),“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间有一二成家特立与时异者,则不以世次拘之”(《凡例》)。以“四唐”为纲,“九品”为目,参以各体流别,将整个唐诗的发展纳入一个严整的框架,较之杨士弘以正始、正音、遗响三品立目,自更为细密。在九品区分中,列为大家者,仅杜甫一人;正宗则五古为陈子昂、李白,七古李白,五绝李白、王维、崔国辅、孟浩然,七绝李白、王昌龄,五律李白、孟浩然、王维、岑参、高適,七律崔颢、李白、贾至、王维等十四人:总起来看,其宗盛唐、尊李杜的立意显然。每一诗体前皆有“叙目”,说明该体的渊源及其在唐代的流变,书前总叙则概括唐诗的总体演进,合在一起又构成了系统的诗学理论。另外,卷首“历代名公叙论”、“诗人爵里详节”和卷内诗人、诗作所附评语,采自各种典籍,亦具有参考价值。此书资料宏博、体大思精,在唐诗学历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终明之世,馆阁宗之”(《明史》卷二八六);但一味尊崇盛唐,引起后来“前后七子”摹拟复古的思潮。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所云:“平心而论,唐音之流为肤廓者,此书实启其弊;唐音之不绝于后世者,亦此书实衍其传。功过并存,不能互掩。”现存明成化十三年(1477)陈炜刻本和弘治、嘉靖、万历诸刻本,《四库全书》亦加采录,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明汪宗尼校订本影印。另明俞宪有《删正唐诗品汇》五十卷,嘉靖三十二年(1553)刻本;清朱克生有《唐诗品汇删》十八卷,康熙五年(1666)刻本。高棅本人别辑《唐诗正声》二十二卷,亦由本书精选而成。

为您推荐

汇编唐诗十集

汇编唐诗十集 : 诗总集。明唐汝询编。以天干名号标为十集,不分卷。乃汇集明高棅《唐诗正声》、李攀龙《唐诗选》和钟惺、谭元春《唐诗归》三种选本所选诗,并附以唐氏自编《唐诗解》,重加整理而成。其分集即依..

唐诗艳逸品

唐诗艳逸品 : 诗总集。明杨肇祉编,闵一栻订。四卷。计《名媛集》、《香奁集》、《观妓集》、《名花集》各一卷,分别收录唐人题咏名媛、美人、妓女、花卉的诗歌,共三百七十余首(阑入梁简文帝和陈后主诗五首)。..

唐诗归

唐诗归 : 诗总集。明钟惺、谭元春编。三十六卷。录唐二百九十九家诗二千二百余首,计初唐五卷、盛唐十九卷、中唐八卷、晚唐四卷。按此编原与钟、谭所选《古诗归》十五卷合刊,总称《诗归》或《古唐诗归》,后亦..

唐诗解

唐诗类苑

唐诗类苑 : 诗总集。明张之象编。二百卷。录唐诗人千余家诗数万首,按类分编,计分天、岁时、地、山、水、京都、州郡、边塞、帝王、帝戚、职官、治政、礼、乐、文、武、人、儒、释、道、居处、寺观、祠庙、产业..

类编唐诗七言绝句

类编唐诗七言绝句 : 诗总集。明敖英编。不分卷。录唐人七绝三百八十首(其中阑入数首五绝),按类编排,计分吊古、送别、寄赠、怀思、游览、纪行、征戍、写怀、悲感、隐逸、宫词、闺情、时序、杂咏、道释共十五类..

唐雅

唐雅 : 诗总集。明胡缵宗编。八卷。录唐人各体诗,按体分编,计乐府二卷,五古、七古、五绝(六言绝句附)、七绝、五律、七律各一卷。书前有盛汝谦叙,征引编者自述,以为“欲备一代之音,取意于乐,故以‘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