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 :
福建侯官(今属福州)人。光绪元年(1875)举人。自少以文章知名,是晚清同光体诗派领袖陈衍的长兄。二十年,沈瑜庆总办两江筹防局营务处,应邀至其幕中协理文案。后沈瑜庆调掌皖岸、皖北督销局,亦随同赴任。二十五年获选直隶博野(今属河北)知县,任上适逢庚子之乱,赖其百计维持,一境安宁。生平事迹见陈衍《故直隶博野县知县木庵先生墓志铭》。
陈书是同光体闽派的先驱者。他秉承陈寿祺等嘉道以来的闽地前辈诗人对“学人之诗”的推崇,倡言“书不足者,不可与言诗;理不足者,不可与言诗;性情怀抱不足者,亦不可与言诗”(李宣龚《硕果亭诗自序》),实为同光体闽派“合学人之诗诗人之诗二而一之”的诗学主张的先声。在创作实践方面,他在同治末年与叶大庄、龚易图等在闽中结社唱和,以清代标举学宋的浙派诗人厉鹗、金农等为学习对象,倡为清幽峭刻之辞;晚年则转益于黄庭坚、陈师道与杨万里等,并以杜甫为皈依,实际上诗风近于白居易、苏轼,以白描见长。
陈书对同光体闽派的形成有重要贡献。除了自幼得其指授的胞弟陈衍,陈宝琛、沈瑜庆、林旭以及李宣龚等同光体闽派的代表作家,都与陈书多有唱和,在诗学旨趣上直接受到陈书的影响。同光体闽派中诗风倾向白、苏的一路,大抵导源于陈书。
作诗逾2000首,生前曾自编其诗集曰《木庵先生诗》,冯煦为作跋语,谓可与林寿图、郑孝胥并为八闽诗坛魁首。陈书殁后,陈衍删汰其遗作,存诗500余首,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武昌刊为《木庵居士诗》4卷、补遗1卷,另附《木庵文稿》1卷,收在《石遗室丛书》中。此外,陈书还有《桐愔阁词钞》存世,收其词作41首,不分卷;其他著作有《论语讲义》2卷、《巢室备遗》1卷及《治喉举要》《冲脉审谛》《脉决真知》各1卷。
陈书《木庵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