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丛书》

    《狂飙丛书》 :

狂飙社编。1926年9月至1929年9月分别由开明书店、泰东图书局和光华书局出版,其中包括文学创作、文艺评论和翻译文学等,共计20余种。

狂飙社是由高长虹、尚钺、向培良等人于1926年9月在上海发起成立的一个青年文艺团体,成立之初便计划出版《狂飙丛书》。最初由开明书店出版了朋其(黄鹏基)的短篇小说集《荆棘》和高长虹的诗歌、戏剧、小说、论文合集《光与热》。《狂飙丛书》第2部原先商定由李小峰主持的北新书局出版,后因意见不合,改由赵南公主持的泰东图书局印行,共出书12种,依次为尚钺的《病》,高歌的《清晨起来》,高长虹的《献给自然的女儿》《曙》,高沐鸿的《夜风》,向培良的《中国戏剧概评》,尚钺的《斧背》,高长虹的《游离》《走到出版界》,高沐鸿的《红日》《狭的囚笼》,向培良翻译的《死城》。《狂飙丛书》第3部由光华书局印行,收录了向培良的小说《我走在十字街头》,高沐鸿的散文集《天河》,鲁彦翻译的《给海兰的童话》,向培良的《沉闷的戏剧》,高歌的小说集《高老师》,高长虹的《给——》《时代的先驱》《春天的人们》《从荒岛到莽原》(《心的探险》改编)。


《光与热》扉页

《斧背》扉页

《春天的人们》扉页

刊登在《北新周刊》第5期上的《狂飙社出版物预告》宣告了作者们的文学立场,“要毁灭一切消闲的,特殊的,局部的,妥协的旧文化而代之以劳动的,平民的,普通的,战争的新文化”,这种关注现实的文学精神贯穿在《狂飙丛书》所收录的创作和翻译作品中。尚钺和黄鹏基的小说通过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描写,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向培良在《中国戏剧概评》中尖锐地指出传统旧剧卑劣文化的本质。丛书所收录的翻译文学作品倾向于通过西方思想的传播对民众进行启蒙和思想改造。《狂飙丛书》的艺术风格明显受到德国文学狂飙运动的直接影响,这场旨在强调反抗和内在精神的表现主义文学思潮非常契合狂飙社成员的思想追求。高歌在《清晨起来》书后的广告中说道:“‘狂飙’的文艺态度,本在打破一切流派,而直造艺术之堂奥。其所辟途径,且有侵越象征、表现之势,而仍不失罗曼、写实之精神。”向培良的《沉闷的戏剧》以表现派的方式展现了主体内心世界里幻灭的悲凉情绪。高长虹的爱情诗集《给——》中许多诗歌都采用象征手法,形成多重意象叠加的艺术效果,但这种表现主义方式在增强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也造成了其作品主题的朦胧晦涩。

《中国戏剧概评》扉页

《狂飙丛书》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一方面肯定了丛书作者对社会的批判,但同时也指出他们仅止于“虚无的反抗”的历史局限性。


为您推荐

狂飙派

出版时间:1985-10 狂飙派 : 德国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发生了狂飙突进运动,参加这一运动的诗人作家被称为狂飙派。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资产阶级内部第一次带有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

狂飙运动

狂飙运动:18世纪70——80年代发生在德国的一场文学运动。一大群文学青年,在英法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和压抑,要求个性解放。他们崇高天才和叛逆,推崇自然和自我,提倡民族风格。他们的理论旗手是赫尔德尔,代..

“狂飙突进”作家

“狂飙突进”作家 : 18世纪70年代德国一批青年作家发动了一场文学革命,被称为“狂飙突进”运动,这批作家被称为“狂飙突进”作家,得名于成员之一的克林格的剧本《狂飙与突进》。主要作家有歌德、赫..

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社

狂飙社 : 1926年在上海出现的一个青年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高长虹、高歌、尚钺、柯仲平、向培良、高沐鸿、李逸三、郑效洵等人。该社正式出现的主要标志是1926年10《狂飙》周刊的复活,而在此之前,19..

狂飙突进运动(诗歌)

狂飙突进运动:德国18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期间的文学运动,代表人物是青年时代的歌德、席勒和赫尔德等。主张反对封建制度,建立新制度,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是启蒙运动的继承和发展。它的诗歌以表现个人感受为主,不同..

狂飙(文学)

狂飙:文艺周刊。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为《国风日报》的副刊,高长虹主编。1925年3月停刊,共出17期。1925年12月在上海出不定期刊1期。1926年10月在上海恢复周刊,高长虹主编,光华书局发行,至1927年1月停刊,共出17期。在这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