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母帖(书法)

姨母帖(书法):

【简介】:

晋·王羲之书。行书。纸本。凡六行、共四十二字。《姨姆帖》是《万岁通天帖》中的第一帖。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王羲之家族后裔王方庆进王氏一门书翰十通,武则天命以眞迹爲蓝本,用鈎塡法摹之以留府内,通称《万岁通天帖》。原本仍还王方庆,早已散佚。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法书要录》、《宝眞斋法书赞》、《式古堂书画滙考》等着录。刊于《中国美术全集·魏晋南北朝书法》、《王羲之传本墨迹选》、日本《书道全集》(四)。

【集评】:

董其昌曾称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殆尽。”杨守敬说:“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尙姿致。”

【赏析】: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多样,在《丧乱帖》、《得示帖》中是以潇洒爲主;在《兰亭序》中是以妍美爲主;在这件《姨母帖》中是以古朴爲主。

下面我们对《姨母帖》从几个方面作些具体分析:

1、博涉多优,兼取衆美。

王羲之是书法的集大成者,在《姨母帖》中吸取了前人丰富的优点。尤其是对张芝、锺繇的书法,他吸取的最多,改造的也最多。他学张芝,克服了章草字字不连的停留,而“浓纤折中”,在《姨母帖》中我们可以见出许多隷意与章草的笔意。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横画,“痛”、“日”的转折,都是“浓纤折中”的隷意。他学锺繇,“增减骨肉”,强化“润色”与“婉态妍华”。这些都是可以在这件作品中直接感受到的。

2、笔势遒劲,富有力度。

王羲之曾说:“笔者刀削也。”“落笔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他自觉地追求这种用笔与力感。他的字素有“入木三分”的美称,在这件作品裏,不论是分散的结体,还是凝聚的结体,笔笔富有紧劲的拉力和弹性。

3、万字不同,变化多样。

王羲之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李嗣眞说:“羲之万字不同。”《别传》也称他:“千变万化,得之神功。”在这件作品裏所体现出的变化,与王羲之的追求和别人的评价是完全一致的。相同的字与笔画,都表现了强烈的差异,如二个“羲”字,二个“之”字,以及耀眼的几个长横,都表现了极大的变化。

4、变化统一,尽善尽美。

王羲之说下笔“动必中庸”,他对纸的处理是:强纸用弱笔,弱纸用强笔;对笔法的处理是: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不偏不激,趋于中和。在这件作品中,工稳中含有起伏流动,在古朴中含有俊秀妩媚。百看不厌,无一笔失所,无一画失节,达到了无可亵击的程度,给人以变化多样而又有法度,古朴典雅而又有活泼的美感。眞可谓“玩之不觉爲倦,览之莫识其端。”

为您推荐

禅国山碑(书法)

禅国山碑(书法):【简介】: 也称《封禅国山碑》、《天纪碑》。又俗称《团碑》、《囤碑》。三国吴天玺元年(276)立。传爲苏建书。碑在江苏宜兴张朱鎭。石呈圆幢形,四周环刻。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碑高一丈,围一丈。”篆..

韩府君神道阙(书法)

韩府君神道阙(书法):【简介】: 也称《韩府君碑额》、《韩寿墓碣》。无年月。据淸王颂蔚考爲西晋永宁元年(301)刻。隷书。四行,行五字。河南洛阳出土。淸道光年间洛阳令马恕移置存古阁。据淸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记:“..

带方太守张抚夷砖(书法)

带方太守张抚夷砖(书法):【简介】: 晋墓砖文右则。搨本长约23.5cm。阳文反书二行,共二十四字。中有界栏。文曰:“夙夜不宁永侧玄宫痛割人情/哀哉夫人奄背百姓子民忧慼。”刊入日本《书道全集》(三)。 【赏析】: 字形古拙..

杨绍买冢地莂(书法)

颜谦妇刘氏砖誌(书法)

颜谦妇刘氏砖誌(书法):【简介】: 东晋永和元年(345)七月三十日刻。一九五八年在南京挹江门外老虎山出土。归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誌正书三行,行七至九字不等。《文物》一九六五年第六期着录。 【赏析】: 从结体看,《颜..

修栈道记(书法)

修栈道记(书法):【简介】: 晋太康元年(280)刻。搨本。隷书十行。《文物》一九六四年第十一期着录。 【赏析】: 魏晋是隷书向楷书过渡演变的时期,纯粹的隷书已成爲不大流行的书体,被行楷、行草书及“隷楷体”所取代。在一..

孙夫人碑(书法)

孙夫人碑(书法):【简介】: 全称《晋任城太守羊君夫人孙氏碑》。年月泐。据淸桂馥考爲西晋泰始八年(272)十二月立。淸乾隆五十八年(1793)江凤彝于山东新泰新甫山下访得。后移县学。今在山东泰安岱庙。隷书。二十行,行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