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祚墓誌(书法)

张承祚墓誌(书法):

【简介】:

全称《唐故绵州涪城县丞吴郡张府君墓誌铭》。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十一月二十九日刻。行楷。二十二行,行二十二字。53.2×53.2cm。河南省洛阳市北邙山出土。一九三二年归李根源。李根源《曲石唐誌目》着录。李希泌辑入《曲石精庐藏唐墓誌》。

【赏析】:

此誌书丹是很熟练的行楷,从其稳健的结构与行间也可以看得出来。但其中一部分字,似乎是破笔所书,出现了不应有的怪笔形。如四行之祖、酒、书、师;五行之当、绶、靑、蝉、美、即;七行之绵、州、城、必;八行之淸;九行之神、龙:十行之一;十四行之廿、一、月、廿、九、日等等。这些字的怪笔形,是刻手控制不住刀石性能而刻坏的,与誌中刻得较好的一部分字,判然不同。

洛阳出土墓誌,都是结晶石灰岩所刻,这种石料质细无砂粒,是刻碑誌的好材料。但其硬度达普氏7~8°,不能像靑田石、寿山石那样以手运刀、刻画如意。在施锥凿的过程中,如不高度熟练,必然不能再现笔迹,而显露出刀石特性。

毛笔线条畅润,随意使转,与刀石硬利崩落之性正好对立,相互否定。行草是充分发挥毛笔特性的字体,所以最不易刻好。篆刻家最明确这一点,故后世印章总是使用最能发挥刀石性能的篆书,而很少使用行草。早期篆刻家文彭等刻边款仍爲先书后刻、两边奏刀、摹仿笔迹的方法,到淸代丁敬,就充分利用刀石特性,反其道而行之,乾脆不书而刻,单刀成字,追求不同于毛笔书迹的另一种美了。

为您推荐

道安禅师碑(书法)

道安禅师碑(书法):【简介】: 唐开元十五年(727)十月立。宋儋撰并书。行书。三十行,行字不一。额篆书“唐嵩山故道安禅师碑“九字。在嵩山会善寺。明万曆时(1753—1619)碑遭雷击爲二,下截文模糊不可读。明搨本首行“大唐嵩..

与突厥游首领会计引水浇漑关文(书法)

与突厥游首领会计引水浇漑关文(书法):【简介】: 作者不详。书于唐开元二十二年(734)。纸本,行书。凡九行,每行字数不一。27.6×24cm。新疆吐鲁番一九七三年出土。新疆自治区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四)。 【..

李隆基(唐玄宗)(书法)

李隆基(唐玄宗)(书法):【小传】: 唐武则天垂拱元年—唐肃宗宝应元年(685—762)。姓李名隆基。陇西成纪(今甘肃)人。延和元年受禅爲帝,公元712—756年在位。庙号玄宗。工书,善八分、章草。传世书迹有《书鹡鸰颂》《纪太山..

王眘疑曁妻张氏墓誌(书法)

麓山寺碑(书法)

麓山寺碑(书法):【简介】: 亦称《岳麓寺碑》。唐开元十八年(730)立。李邕撰并书。行书。二十八行,满行五十六字。据《金石萃编》:“碑高丈七寸八、宽五尺三寸八。”额面文篆书“麓山寺碑”四字。在湖南长沙岳麓公园。北..

御史台精舍碑(书法)

御史台精舍碑(书法):【简介】: 全称《大唐御史台精舍碑铭并序》。唐开元十一年(723)立。145×65cm。梁昇卿书,赵礼镌于陕西西安。隷书。十八行,行三十字。碑阴刻正书题名。淸王昶《金石萃编》着录,刊于日本《书道全集》。..

端州石室记(书法)

端州石室记(书法):【简介】: 亦称《马蹄碑》。唐开元十五年(727)正月刻。署李邕记,然代有争论。正书。十八行,行二十三字。据《金石萃编》:“高四尺四寸五、宽三尺。”在广东肇庆七星巖崖壁。初搨本末行“李邕”二字笔道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