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六日帖(书法)

七月六日帖(书法):

【简介】:

宋·朱熹书。纸本,行草书。33.5×45.3cm。《石渠宝笈续编》着录。辽宁省博物馆藏。刊于《中国美术全集·宋金元书法》,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十三)。

【集评】:

淸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小行书极精工。”

【赏析】:

万事万物皆有节奏,书法的节奏犹如音乐的节奏一样,具有无比丰富美妙的境界。古典诗歌中,人们常常赞赏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以爲这描写出了音调起伏变化的细腻感受。大声可以石破天惊,迴蕩突兀;小声宜于幽咽泉流,转折兰笑。书法中大形与小形的动静变化,同样具有如此特徵。朱熹此帖无疑属于“小声”的范畴。整体篇章无大起大落的动势,行行分明,甚至有些整饰,然而在字与字之间,却充满了运笔的节奏感—急速风发,顿挫曲挠,虚处飞白引带,实笔老到争折,在无意求工中得到了自然的发挥。朱熹的笔法中有颜鲁公的遗意,这在宋代可以说是个普遍的现象。”但他的用笔似乎没有颜书那样圆浑,却在劲利中保持了颜书飞流直下的节奏。这种节奏感的获得,一是需要熟练的运笔技巧,二是需要在书写过程中有豁达顺畅的心怀。如果也用《琵琶行》中的诗句来形容的话:“轻拢慢撚抹复挑”,犹如笔法,“弦弦掩抑声声思”则是寄情。

前人有云,朱熹的字,有“道义精华之气,浑浑灏灏,自理窟中流出”,如此评论,未免太将朱夫子看成道学气味十足了。如果作书也字字从“理窟”中流出的话,必将是索然无生气的,好在此帖是朱夫子的手札,平易之中恰有缕缕人情味在。

为您推荐

急下帖(书法)

急下帖(书法):【简介】: 宋·范成大书。纸本。行草书。爲宋元四家书册中之一幅。凡十二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五十一字。32.9×42.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续编》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四)。..

张孝祥(书法)

张孝祥(书法):【小传】: 宋高宗绍兴三年—宋孝宗乾道六年(1133—1170);亦作宋高宗绍兴二年—宋孝宗乾道五年(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孝祥文章过人,尤工翰墨,读书过目不忘。绍兴二十四年进士..

致大县宣敎尺牍(书法)

致大县宣敎尺牍(书法):【简介】: 宋·韩彦质书。纸本。草书。尺牍一则。凡八行,每行字数不一,共四十九字。34.2×43.4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三编》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二),载入台湾《故宫书..

古柏行(书法)

朱熹(书法)

朱熹(书法):【小传】: 宋高宗建炎四年—宋宁宗庆元六年(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晦庵。紫阳、考亭、云谷老人、沧州遁叟等。安徽婺源人。父朱松游宦,徙居福建龙溪县。十四岁丧父。十九岁进士及第。历仕南宋高宗、孝..

韩彦质(书法)

韩彦质(书法):【小传】: 字子温,南宋中兴名将韩世忠子。幼以父任补右承奉郞。绍兴十七年中两浙转运司试。十八年登进士第,历官左中奉大夫,敷文阁待制,工部尙书,敷文阁学士,以光禄大夫致仕。卒,特赠开府仪同三司,蕲春郡公。子温..

中外帖(书法)

中外帖(书法):【简介】: 宋·朱熹书。纸本。纵33.8cm。刊于日本《书道全集》(十六)。【赏析】: 书法艺术中,尺牍是颇使人注目的。六朝人的尺牍书艺风神潇洒使无数书家倾倒折腰,朱熹此尺牍颇得晋人之韵趣,萧散润逸,笔墨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