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晴帖(书法)

新晴帖(书法):

【简介】:

宋·苏辙书。纸本。行书。凡七行,共四十二字。24.9×21.6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续编》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

【赏析】:

宋人书体常以丰润淸逸爲世人称道,而细赏苏辙书体,除具以上风韵外,倒也不失朴拙雄健之风。纵观书史,自唐至五代崇尙颜眞卿之端庄凝重者不胜枚举,而至苏辙,则又得一发展,他不仅深得颜眞卿革新书体之影响,并前追魏晋,后法五代,且受其兄、父书风薰陶,得以合称“苏体”而广爲后人追摹。《致定国使君尺牍》是一颇具苏辙特色的佳作,全篇虽寥寥数行,却能一窥苏辙书风大貌。“苏体”常以眞行见多,故而虽很少有草书那长空落雁般飘逸气势,但此作笔甚丰厚,精气内含,也不难品味出苏辙一贯所崇的“绵裹铁”求得内刚外柔之风。此卷因是书简尺牍,故而逸笔草草,似乎漫不经意,随手书来,轻松自如。然而,也恰恰是这不经意处,方能流露出苏书的笔致风韵,它外拙内美,求凝重而不呆滞,显婀娜而无轻佻,欲潇洒,却又有规矩可寻,欲风韵而又不失刚劲,不正是所谓的“粗服乱头,方得其眞”吗?

眞行相间,却能充分体现字体的节奏与韵味,其兄苏轼有云:“眞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此书恰以眞行相间,大小得体,经营有序,静中见动,介于飘扬与严重间,可见苏辙是深通以上书理的,这也正是苏辙此作的艺术独到之处。

为您推荐

和苏东坡诗卷(书法)

和苏东坡诗卷(书法):【简介】: 宋·王诜书。绢本。行书。凡一百零二行,每行字数不一。高20.6cm。上海博物馆藏。刊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二)。 【赏析】: 从作品上看,无论是行气,字的结体都是力求得四家韵致和笔意,尤在东..

桤木诗帖(书法)

桤木诗帖(书法):【简介】: 宋·苏轼书。纸本。行书。七律诗一首。有“三希堂精鑒玺”。《石渠宝笈》着录。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四)。【集评】: 明金冕跋:“昔先生尝讚美杜子美诗、颜鲁公书皆求之于声律点划之外,今观..

屏事帖(书法)

屏事帖(书法):【简介】: 宋·苏轼书。纸本。行书。25.1×23.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缘滙观》、《石渠宝笈续编》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 【赏析】: 知苏东坡者,莫如黄山谷。黄山谷曾这样说过:东坡..

渡海帖(书法)

岷江沲江图诗(书法)

岷江沲江图诗(书法):【简介】: 宋·苏轼书于乾道四年(1168)。搨本。30×22c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刻入《西楼帖》。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五)。【赏析】: 豪放诗人,婉约书家;锋芒毕露诗,绵里藏针字。这个有趣的苏东坡..

江上帖(书法)

江上帖(书法):【简介】: 宋·苏轼书。纸本。行书。30.3×30.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续编》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一)。 【赏析】: 苏轼在宋代书坛中,起到承前啓后的作用,卓然成爲宋代四大书家..

吏部陈公诗跋(书法)

吏部陈公诗跋(书法):【简介】: 宋·苏轼书。纸本。行书。27.8×60.6cm。书于元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08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初编》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一)。 【赏析】: 苏东坡的这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