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武帖(书法)

东武帖(书法):

【简介】:

宋·苏轼书。纸本。行书。28.7×66.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缘滙观》、《式古堂书画滙考》、《石渠宝笈续编》等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一)。

【集评】:

元黄石翁跋:“坡公虽草草数字,能使人敬爱,非他书比也。”

【赏析】:

苏东坡曾谓自己作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对东坡的书法亦可作如是观,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他的《赤壁赋卷》即可以代表他的大幅作品的特点;而他的随手挥洒的小品,如《宝月帖》、《啜茶帖》、《致长宦董侯尺牍》、《东武帖》则如与山石会、与坎洼会也必随物赋形,盈科而进,是另一种美感。《东武帖》就像这山石与小洼,然而其书法之美,就如激溅出的一朶闪着光彩的小水花。

他在《东武帖》中形取扁平,字取倾侧,势取横逸。可以想到苏轼一定是从扁平的字的构形中发现了什么,以至如此多情地眷顾这种字形。是一种重心降低后的坚实感?还是从水的横溢中找到了某种啓示?抑是从古代的建筑中觅得了某种美感(古代高层建筑不多见)?或是别的具象触动了他的灵感?而《东武帖》中的字又倾侧出之,“东”字右倾,“房”字左侧,“非”字与“掩”字似向右上方振翅欲飞,“以”字如水从高泻下。横逸之势,笔势左右往复,运笔振迅,如来往穿梭一般。这种横逸之势与扁平结构相匹配,尤爲契合,非常鲜明地表现了东坡书法的艺术个性。然而,苏东坡能极尽书法之变态,随手赋形,随机而出。帖中字亦有全以长形结体出之者,形成一种节奏的变换,掀起一种波澜。

《诗人玉屑》引过苏轼的话:“书之美者莫如颜鲁公,然书法之坏自鲁公始。”苏轼此语是否确评,姑且勿论。但是他追求一种个性的抒发,求其洒脱,求其信手遣兴,求其天眞烂漫,求其主体意识的表现,正从此话中流露出来。苏轼的尺牍艺术,虽书仅数行,字仅数十,而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

为您推荐

和苏东坡诗卷(书法)

和苏东坡诗卷(书法):【简介】: 宋·王诜书。绢本。行书。凡一百零二行,每行字数不一。高20.6cm。上海博物馆藏。刊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二)。 【赏析】: 从作品上看,无论是行气,字的结体都是力求得四家韵致和笔意,尤在东..

桤木诗帖(书法)

桤木诗帖(书法):【简介】: 宋·苏轼书。纸本。行书。七律诗一首。有“三希堂精鑒玺”。《石渠宝笈》着录。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四)。【集评】: 明金冕跋:“昔先生尝讚美杜子美诗、颜鲁公书皆求之于声律点划之外,今观..

屏事帖(书法)

屏事帖(书法):【简介】: 宋·苏轼书。纸本。行书。25.1×23.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缘滙观》、《石渠宝笈续编》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 【赏析】: 知苏东坡者,莫如黄山谷。黄山谷曾这样说过:东坡..

渡海帖(书法)

岷江沲江图诗(书法)

岷江沲江图诗(书法):【简介】: 宋·苏轼书于乾道四年(1168)。搨本。30×22c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刻入《西楼帖》。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五)。【赏析】: 豪放诗人,婉约书家;锋芒毕露诗,绵里藏针字。这个有趣的苏东坡..

江上帖(书法)

江上帖(书法):【简介】: 宋·苏轼书。纸本。行书。30.3×30.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续编》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一)。 【赏析】: 苏轼在宋代书坛中,起到承前啓后的作用,卓然成爲宋代四大书家..

吏部陈公诗跋(书法)

吏部陈公诗跋(书法):【简介】: 宋·苏轼书。纸本。行书。27.8×60.6cm。书于元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08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初编》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一)。 【赏析】: 苏东坡的这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