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和靖林处士诗后帖(书法)

书和靖林处士诗后帖(书法):

【简介】:

宋·苏轼书。纸本。行楷书。凡十四行,一百九十五字。《式古堂书画滙考》着录。刊于《故宫周刊》。

【集评】:

明王世贞跋:“长公书法匀稳妍妙,风神在波拂间,而丽句层出,尤刺人眼。”淸王鸿緖跋:“坡公书则出入鲁公、季海间,姿媚可爱。而藏锋敛锷,运方圆于规矩之外,眞得折钗股屋漏痕之妙,骎骎乎直通晋王侍中书矣。盖能于偏处取正,中处见侧,相生互用,遂爲大家。董文敏谓其好用偃笔,似犹未知坡公之深也。”

【赏析】:

苏东坡的行楷书法,上追晋唐诸家,取法李邕、鲁公、杨凝式,用笔横细竪壮,长锋大撇,勒捺刚强,点画随意,酣畅放达,工拙相合,自得天眞烂漫之趣。体势姿媚,有《兰亭序》意。槪览这件作品,结体多取欹侧之势,左扬右抑,左秀右拙,内敛外拓,眞行杂有,长短、大小一任自然。方圆结合,横势随体而出,笔力瘦劲能通神,形体刚毅寓浩气,自有一种新意。正像他自评那样:“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于沉着工稳、雄健豪壮中,洋溢着风流潇洒的气度。他的书法刚柔相济,柔中寓刚,绵裏裹铁,外韧内强,纤拙适中,一反森严的唐法,以意作书,开啓了宋一代书风。实不愧爲一代大师。故书史将苏东坡列于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首,以见其领衔地位。他的后裔苏过说:“持以其至大至刚之气,发于胸中而应之以手,故不见其刻划妩媚之态,而端呼童甫,若有不可犯之色。”足见其书的外柔内刚的性格。

苏东坡之所以成爲一代大师,其原因,不仅在于他是一位政治家、诗人与文学家,具有多方面的修养,更主要的还在于他有着独具个性的创作意识及其理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就是他的着名论断。这个论断,不仅是他书画实践的理论槪括,也是他书法艺术如“行云流水”“泉源淌地”的根基。他讚赏舒尧父的话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均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观此《书和靖林处士诗后帖》,可见其自负之神采。平心论之,此帖确爲心、目、手三得之神品。

为您推荐

和苏东坡诗卷(书法)

和苏东坡诗卷(书法):【简介】: 宋·王诜书。绢本。行书。凡一百零二行,每行字数不一。高20.6cm。上海博物馆藏。刊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二)。 【赏析】: 从作品上看,无论是行气,字的结体都是力求得四家韵致和笔意,尤在东..

桤木诗帖(书法)

桤木诗帖(书法):【简介】: 宋·苏轼书。纸本。行书。七律诗一首。有“三希堂精鑒玺”。《石渠宝笈》着录。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四)。【集评】: 明金冕跋:“昔先生尝讚美杜子美诗、颜鲁公书皆求之于声律点划之外,今观..

屏事帖(书法)

屏事帖(书法):【简介】: 宋·苏轼书。纸本。行书。25.1×23.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缘滙观》、《石渠宝笈续编》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 【赏析】: 知苏东坡者,莫如黄山谷。黄山谷曾这样说过:东坡..

渡海帖(书法)

岷江沲江图诗(书法)

岷江沲江图诗(书法):【简介】: 宋·苏轼书于乾道四年(1168)。搨本。30×22c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刻入《西楼帖》。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五)。【赏析】: 豪放诗人,婉约书家;锋芒毕露诗,绵里藏针字。这个有趣的苏东坡..

吏部陈公诗跋(书法)

吏部陈公诗跋(书法):【简介】: 宋·苏轼书。纸本。行书。27.8×60.6cm。书于元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08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初编》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一)。 【赏析】: 苏东坡的这件行..

西楼帖(书法)

西楼帖(书法):【简介】: 宋·苏轼书迹刻帖。宋汪应辰于乾道四年(1168)在成都西楼下选苏轼书迹三十种而刻之,名《东坡书髓》,又称《西楼帖》。凡十传。传本极少。端方曾藏三卷有翻刻。【赏析】: 《西楼帖》係苏轼传世碑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