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词卷(书法)

江南春词卷(书法):

【简介】:

元·倪瓒书。淡靑色纸本。楷书。23.1×41.7cm。《淸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滙考》、《契兰堂书画记》、《过云楼书画记》着录。刊于《中国书迹大观》(六·上)。

【赏析】:

要欣赏倪瓒的书法,还须对倪瓒的人生态度和画品有所了解,作爲一个士大夫文人中的“高士”代表者,倪瓒是个参禅学道而深入骨髓的人。他在诗中自述道:“嗟余百岁强半过,欲借玄窗学静禅。”到晚年更是变卖家产,放一叶扁舟,往来于太湖等江南水鄕之中达二十年之久,所以,他所作山水也以萧疏、虚静见长,表现出了倪瓒所特有的思想意境。而倪瓒的书法不但其风格与画相同,且其运笔也一如画法。就这幅书法来看,笔墨枯淡,点画淸虚,也如他的山水的乾笔皴擦。撇、捺二笔自由舒展,灵动有致,起笔露锋,收笔轻松利落而有变化。结体也没有唐代楷书的严谨,疏朗而呈扁平状,字距与行距间隔也较松。倪瓒论画有“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答张仲藻书》)和“聊以写胸中逸气”(《题自画墨竹》)。元代的山水画承北宋文人艺术理论以“逸格”爲上的思想。只是北宋所倡守的“逸”是放逸,转到元代则爲淸逸罢了。而元代是一个书道式微的时期,尽管有赵孟頫的出现,但也只能被看成是书法技法规范总结的代表者,反过来也排斥了“逸”的书法思想的地位。但元代唯其有如倪瓒等人对宋人的追慕,才使书法的逸的精神不致于断而无人所续。倪瓒自己所论的绘画创作思想,也就同样反映到了他的书法之中去了。由于这个特点,所以,倪瓒之后所评他的书法价値时就有了分歧,如明代文徵明、徐渭等就给予他的书法很高的评价。徐渭说:“瓒书从隷人,辄在锺繇《荐季直表》中夺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但项穆却指责倪瓒爲“下笔之际,苦涩寒酸。纵加以老彭之年,终无佳境也”。项穆论书法,是想维护帖学的技法规範,而不是逸的神态。所以,对倪瓒的书法当然就不会满意。因爲它与恪守帖学的书法相较,完全是两种逈然不同的书法创作态度,所达到的艺术层次也是有高下之别,这一点被李瑞淸道出了眞谛:“倪迂书冷逸荒率,不失晋人巨矱,有林下风,如诗中之有渊明,然非肉食人所解也。”欧阳修论画境道:“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苏东坡评王羲之的书法爲“肃然自有林下风”,细细品味倪瓒的书法,我们完全可以上溯得到他在作品中所追求的这种意境的源头。

为您推荐

致季实敎谕尺牍(书法)

致季实敎谕尺牍(书法):【简介】: 元·朱德润书。纸本。行书。尺牍一则。凡十七行,共一百五十字,30.4×43.9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续编》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六)。 【赏析】: 元代承袭唐宋,书..

张翥(书法)

张翥(书法):【小传】: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287—1368)。字仲举,号蜕庵。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受业于江东大儒李存先生。于道德性命之说,多所研究。继从仇远学诗。尽得其音律之奥,遂以诗文名重一时..

离骚卷(书法)

离骚卷(书法):【简介】: 元·吴叡书于元统二年(1334)。隷书。纸本。28.2×223.3cm。《麓云楼书画记》着录。上海博物院藏。刊于《上海博物院藏历代法书选集》(一),日本《中国书道全集》。【赏析】: 元代书坛迷漫着复古风..

周上卿墓誌铭(书法)

杨维桢(书法)

杨维桢(书法):【小传】: 元成宗元贞二年—明太祖洪武三年(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亦号铁留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泰定四年进士。署天台尹。升江西儒学提举。罢去。避地富春山,徙钱塘。张士诚据吴,累招不屈。平生气..

褚遂良临王献之飞鸟帖跋(书法)

褚遂良临王献之飞鸟帖跋(书法):【简介】: 元·柯九思书。纸本。行楷书。跋语一则。凡七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五十六字。高21.9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初编》着录。今载台湾《故宫书画录》卷一。刊于台湾《故宫历..

秋夜感怀诗卷(书法)

秋夜感怀诗卷(书法):【简介】: 元·康里巎巎书于至正四年(1344)。纸本。草书。29×82.2cm。刊于日本《书道全集》(十七)。 【赏析】: 康里巎巎爲生活在元代中后期的少数民族书家,曾受其父亲不忽木和哥哥康里回回影响,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