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对联(书法)

五言对联(书法):

【简介】:

淸·陈鸿寿书。纸本。行书。五言联一则。上下联正文十字,款三字,共十三字。149.4×25cm×2。日本东京知丈印社藏。刊于日本《书道全集》(二十四)。

【赏析】:

淸代由于碑学的兴起,篆、隷书法一时大盛,超越前代,然行草却较少发展,正如杨守敬说的那样:“国朝行草不及明代,而篆分则超轶前代,直接汉人”。但处于碑学以后的行草创作当然也不能说没有其値得赞许的地方,特别是由于碑刻书法意味在行草书中的渗透,使得这时的行草与作爲帖学的行草有了很大的区别,或者说或多或少地融入了金石气息,而陈鸿寿的行书就不能说没有带上这一特点。陈鸿寿诗文书画兼长,又是着名的“西冷八家”之一,书法尤以隷书名世,取汉摩崖石刻,特别是开通褒斜道摩崖石刻中汲取养料,笔致放蕩,结体开张,道出了他的匠心。淸代的蒋宝龄在《墨林今话》中记有陈鸿寿的书法观:“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比较陈鸿寿的书法,正是这种“天趣”艺术主张的直接反映,所以,我们对陈鸿寿的行书,更应该联繫着他的隷书来欣。这幅行书对联虽仍宗法黄山谷,但点画沉着而宽厚,运笔爽健而纵横有致,从而形成了结体虽紧却意气疏放的艺术效果,这种行书已一反帖学的婉约淸秀,更带有古拙、浑朴的面目,我们也能从这则行书对联中感受到陈鸿寿书法直取汉摩崖刻石书法的那种不拘于法,这一点正是构成了陈鸿寿书法的总体特徵,其行书也不例外,淸秦祖永《桐荫论画》评陈鸿寿的书法是“以恣胜”,而近人马宗霍在《霋岳楼笔谈》中给予的陈鸿寿书法的评价更高,说:“曼生八分书,率意拟古,毫无古法。行书则爽健厉举,可与明人分席。”陈鸿寿的书法是否能与明人分席,那是各有各的评论,但至少来说,他的书法是有着这样强烈的个性特徵的,并伴随着碑学美学精神而来的。

为您推荐

名刺(书法)

名刺(书法):【简介】: 淸·阮元书。纸本。行书。凡五行,共三十字。刊于日本《综合书道大辞典》。【赏析】: 此帧名刺墨迹,因是信笔爲之,故颇富夫趣。尺幅之间,神气纵横骀蕩,爲阮氏之长幅大作所不及。字字虽少牵连,但能一气贯之..

赠宽容先生联(书法)

赠宽容先生联(书法):【简介】: 淸·郭麐书。纸本。行书。七言联一则。上下联十四字,款九字,共二十三字。刊于《历代楹联名迹》。 【赏析】: 郭麐此行书七言对联,从总体来看,给人以神情饱满,气势贯通的感受。此联虽爲行书,但却..

阮元(书法)

阮元(书法):【小传】: 淸乾隆二十九年—道光二十九年(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居忧时自号雷塘庵主。江苏仪徵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编修,詹事,山东、浙江学政,内阁学士,兵、礼、户、工等部侍郞,浙江、江西、河南等省..

隷书八言联(书法)

行书诗稿(书法)

行书诗稿(书法):【简介】: 淸·阮元书。纸本。行书。凡十三行,共七十二字。刊于日本《江南游》。【赏析】: 诗稿笔札,因不是一般正式的书法卷轴,往往反得自然之妙。这类形式,书写者也不是馈赠应酬,章法不必去墨守模式,书写也能..

临米芾苕溪诗轴(书法)

临米芾苕溪诗轴(书法):【简介】: 淸·张廷济书于道光二年(1822)。绢本。行书。五言律诗一首。凡五行,共八十一字。154.5×42.1cm。刊于日本《书道全集》(二十四)。【赏析】: 此幅作品是张廷济临米芾苕溪诗中开头第一首诗..

赠诒元九兄世讲联(书法)

赠诒元九兄世讲联(书法):【简介】: 淸·伊秉绶书于嘉庆二十年(1819)。联纸、隷书。五言联一则。凡上下联正文十字,款十五字。178×33.3cm。首都博物馆藏。刊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一)。【赏析】: 此十字的宽博大度,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