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王筠寒凝帖轴(书法)

临王筠寒凝帖轴(书法):

【简介】:

淸·王铎书于丁丑年(1637)。绫本。行书。凡四行,共五十八字。186.8×50.7cm。上海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中国明淸书法名品图册》。

【赏析】:

王铎的书法在现代大受推崇,在日本影响尤大,日本现代专学王铎书的大有人在,至今影响不绝。凭心而论,王铎的书法楷、行、草俱佳,可无愧于入中国古代一流书家之列,尤其是其草书,我以爲不在张旭、怀素之下,甚至更耐看,艺术内涵更丰富。王铎写寒凝帖,已全然不是临摹,而是他自己的创作。首先给人的深刻印象是其连绵不断,一气流注的强烈运动感。王铎行气素有“茂密”之称,大多数字笔划相连,字与字之间联络紧密,每一行仿彿一笔到底,王铎行气不用“潜气内转”的含蓄方式,而是将“内转”之气尽可能外化,从而在视觉效果上能直接感受到那流动的气势。而在行与行之间,王铎则留下明显的空白,这样,其一行字的点划构成的运动曲线变化更加鲜明,而其空白处亦疏密有致,使其无字的空间亦成一幅书法不可分割的组成要素。王铎书法的空间都是动感的空间,而不是单纯的静态存在,这就充分体现了书法艺术时间性的特点。人云书法要“以白当黑”,王铎是深谙其三昧的,像他这样把黑白结成一个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在古代书家中是不多见的。

王铎的用笔以“韧性”见长,怀素草书的酣畅可谓达到极致,然用笔不免有些平铺直叙,王铎则在用笔中增其曲折弯扭,仿彿每一笔在运行中,旣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推动力,同时又有一种反掣力使用笔不是一味的“前冲”,这种运笔中的“反拉力”与“推动力”的相反相成大大增加了草书用笔的趣味,使王铎行草的运动节奏更加丰富,孙过庭说草书“使转爲形质,点划爲性情”,王铎的行草丰富了草书的线条表现力,使草书的运动感更鲜明,内涵更深刻,不能不说是敏锐抓住了草书的本质特徵。康有爲曾盛赞王铎“笔鼓宕而势峻密,眞元明之后劲”。梁巘对王铎评价不甚高,然说他“劲健”,“全以力胜”是有见地的,虽然嗤之“体格近怪,只爲名家”,但又看到“明季书学竞尙柔媚”,王铎能“独标气格,虽未入神,自是不朽”。这裏,梁巘所谓“虽未入神”,乃是古代渊源长久的以“天然简凈”、冲淡悠游爲草书极致的传统审美观念,所以,即使推崇碑学的包世臣也尺把王铎列入“逐迹穷源,思力交至”的“能品”中下等,然而,恐怕正因王铎“思力交至”,将其主体意识和独特个性不加含蓄地表现出来,王铎才受到已不“冲淡”的现代人们的喜爱。

为您推荐

寄金陵天目僧诗轴(书法)

寄金陵天目僧诗轴(书法):【简介】: 淸·王铎书于崇祯十七年(1644)。绫本。行书。凡四行,共五十三字。245.5×52.5cm。刊于日本《书道全集》(二十一)。【赏析】: 王铎书法,龚鼎孳云:“文安公书法妙天下,”眞得晋人三昧……,”..

王铎(书法)

王铎(书法):【小传】: 明万曆二十年—淸顺治九年(1592—1652)。字觉斯,又字觉之,号嵩樵、石樵、十樵、痴樵、雪山。河南孟津人。明天啓二年进士,授翰林编修、经筵讲官等职,崇祯十七年授礼部尙书,时淸军攻陷北京,未能就职。顺..

赠公度郑词丈诗册(书法)

赠公度郑词丈诗册(书法):【简介】: 淸·王铎书于五十三岁(1644)时。纸本。草书。书诗。凡七十三行,共二百七十四字。共十四开,第一至十三开均28.3×36cm。第十四开28.1×1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三编》着录。..

临王昙首昨服散帖(书法)

钱谦益(书法)

钱谦益(书法):【小传】: 明万曆十年—淸康熙三年(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自称东涧老人。江苏常熟人。明万曆三十八年进士。历任编修、中允、詹事、礼部侍郞、侍读学士等官。南明福王立,任礼部尙书。淸顺治二..

病榻消寒杂咏诗轴(书法)

病榻消寒杂咏诗轴(书法):【简介】: 淸·钱谦益书于康熙三年(1664)。绫本。行书。凡四行,共六十三字。234.9×49.7cm。上海博物馆藏。刊于《中国书道全集》(八)。【赏析】: 淸初书坛,有成就者多爲明代遗民,这些遗民书家,有亡..

留侯论(书法)

留侯论(书法):【简介】: 明·周之芑书。纸本。行草书。凡二十四行。册页共十一开,高24.6—25.5cm,宽13—14.8cm。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刊于《故宫博物院法书全集》(二十)。【赏析】: 周之芑的行草书留侯论,是明代书法中颇具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