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磔

[书法]磔:

“永”字八法之一,亦称“波”。

指捺笔的写法。作捺笔时,要求逆锋轻落笔,折锋铺毫缓行,至末收锋,重在含蓄。具体运笔是:逆锋起笔,轻转向下徐行,势力开展,至下半截略带卷起意,至捺出处稍驻,再提笔捺出,捺脚稍长。

唐张怀瓘《玉堂禁经·用笔法》云:“磔须趯笔。(原注:战行右出。)”宋陈思《书苑菁华》卷二《永字八法详说·磔势第八》云:“磔者不徐不疾,战而去欲卷,复驻而去之。

又云笔战行,翻笔转下,而出笔磔之。口诀云:右送之波皆名磔,右揭其腕,逐势紧,傍笔迅磔,尽势轻揭而潜收,在劲迅得之。夫磔法笔锋须,势欲险而涩,得势而轻揭暗收存势,候其势尽而磔之。问曰:发波之笔,今谓之磔,何也?论曰:发波之法,循古无踪,源其用笔,磔法为径。

磔毫耸过,法存乎神,而磔之义明矣。凡磔若左顾,右则势钝矣。

重锋缓,则势肥矣。须遒劲而迟涩之。

凡险劲风骨,泥滞存亡,以法师心,以志专本,则自然暗合旨趣矣。

笔诀云:始入笔,紧筑而微抑,便下徐行,势足而后磔之。

其笔或藏锋出锋,由心所好也。”元郑杓《衍极》卷二《书要篇》刘有定注云:“磔笔者,紧战行为迟涩,势磔掣右出是峻疾。峻疾为阳,迟涩为阴。”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圆法》云:“磔,偏蹲偏驻,疾过缓出,首尾自藏。须先作上啄,取势如裂帛,力在裂外。”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云:“磔法之妙,在险横三过,而开揭其势力。”清冯武《书法正传》载《书法三昧·运用》云:“捺之祖,磔法也。今人作捺,多是两驻,难曰三过,实不知此法。

其法首抢起,中驻而右行,末驻笔蹲锋而出。如《兰亭》之捺,皆含蓄而不露,最为高也。柳云:‘磔趞以开撑。’”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云:“捺为磔者,勒笔右行,铺平笔锋,尽力开散而急发也。

后人或尚兰叶之势,波尽处犹袅娜再三,斯可笑矣。”又竖捺称“纵波”,平捺称“横波”。参见“波”条。

为您推荐

司母戊方鼎铭(书法)

司母戊方鼎铭(书法):【简介】: 商代晚期器铭,一九三九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商墓。鼎方形,通高133cm、器口110×78cm,重八百七十五公斤,爲我国已发现的最大靑铜礼器。腹壁铸铭文“司(或释后)母戊”三字。据考“母戊”爲武..

小子卣铭(书法)

小子卣铭(书法):【简介】: 商代晚期器铭(前十三世纪至前十一世纪)。搨本。大篆。器盖文一行三字。器文五行,行九至十三字不等,约四十余字。第五行字数不淸。文物出版社《商周靑铜器铭文选》(一)收入。 【赏析】: 应该说,这..

甲骨文朱书、墨书作品(书法)

甲骨文朱书、墨书作品(书法):【简介】: 在研究甲骨文书刻问题上,有的专家认爲是先用毛笔书写,而后用刀契刻而成的;大多数专家则认爲是直接契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今日从出土的大量甲骨中,可见到少数的甲骨上有朱书或墨书的..

何尊铭(书法)

早期靑铜器铭文(书法)

早期靑铜器铭文(书法):【简介】: 商代晚期(前十三世纪下半叶——十二世纪中叶)靑铜器铭文,係列搨本,共八件。《三代吉金文存》收录。 【赏析】: 我们不是要从每一件具体的作品中去获得多少美感,而是希望在这个完整的发展係..

鼎铭(书法)

鼎铭(书法):【简介】: 商代晚期器铭(前十三世纪至前十一世纪)。搨本。大篆。四行,行二至六字不等,共十九字。铭文末行下有一徽誌。《三代吉金文存》收入。 【赏析】: 由于近代吴昌硕在篆书领域所发挥的超常能力,在他那种化..

西周甲骨文(书法)

西周甲骨文(书法):【简介】: 除了在殷墟发现甲骨文以外,解放以后陆续发现有西周甲骨文:一九五四年在山西洪赵坊堆村,一九五六年在陕西长安张家坡,一九七五年在北京昌平白浮村西周墓中,一九七七年在陕西周原等多处。其中以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