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碑

[书法]碑:

《说文》:“碑,竖石也。”碑之初名,始于周代,其义有三:①指宫寝庠序中庭测日景之石。《仪礼·聘礼》:“东面北上,上当碑。”郑玄注:“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其材宫庙以石。”②庙中系牲之石。《礼记·祭义》:“既入庙门丽于碑。”郑玄注:“丽,犹系也。”孔颖达疏:“君牵牲入庙门,系着中庭碑也。王肃云:以纼贯碑中。”③墓所下棺之大木,形如碑。《礼记·檀弓》:“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郑玄注:“丰碑,大木为之,形如石碑。

于椁前后四角树之,穿中于间为鹿卢,下棺以繂绕。”由此可见,早期碑的形制与后来碑的形制是不同的。据近人马衡考证,刻文于碑是汉以后的事。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登泰山,刻石纪功,只称“刻石”,未尝称“碑”。

《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国金石学概要》云:“碑:用以刻辞,果始自何时?曰,始于东汉之初,而盛于桓、灵之际,观宋以来之所着录者可知矣。汉碑之制,首多有穿,穿之外或有晕者,乃墓碑施鹿卢之遗制。其初盖因墓所引棺之碑而利用之,以述德纪事于其上,其后相习成风,碑遂为刻辞而设。故最初之碑,有穿有晕。

题额刻于穿上晕间,偏左偏右,各因其势,不必皆在正中。

碑文则刻于额下,偏于碑右,不皆布满。魏、晋以后,穿晕渐废,额必居中,文必布满,皆其明证也。”碑的正面谓“阳”,刻碑文;碑的反面谓“阴”,刻题名;碑的左右两面谓“侧”,亦用以刻题名。也有碑阳、碑阴均刻碑文的。有的碑文过长,从碑阳至碑侧、碑阴旋转而刻。碑首称“额”,为标题,篆文居多。四周多刻有蟠螭、蟠龙等,甚精美;亦有质朴者,只作圭首状。

碑座称“趺”,有龟趺、方趺等不同形式。关于碑的名义缘起、碑的形制格式等,前人考据甚详。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元潘昂霄《金石例》,明王行《墓铭举例》,清黄宗羲《金石要例》,清牛运震《金石图》,清王昶《金石萃编》,清王芑孙《碑版广例》,清梁玉绳《志铭广例》,均可参阅之。

为您推荐

[书法]新月势

[书法]新月势:“永”字八法中“掠”法异势之一种。清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运笔卷第四》云:“新月之法,‘右’、‘大’之字用之。须匀而圆。其法,抢上圆蹲而下,作中竖之势,徐乃转而撇之。入笔以上下为度,出笔以左右为度。是..

[书法]聚四点

[书法]聚四点:指“爱”、“受”等字头“爫”的写法。清蒋和《书法正宗·点画全图·点法》云:“聚四点,上点似横撇,冒下三点,‘舜’、‘受’等字头用之。”参见“攒三点势”、“七十二例法”条。..

[书法]携宝自焚

[书法]携宝自焚:《旧五代史》云:晋石敬塘反,唐主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雍王重美及宋审虔等携传国宝登玄武楼自焚死。后契丹大举入寇,遂灭。晋出帝与太后遣宗室延煦、延宝赍降表及玉玺归契丹。契丹得玺,以为制作不工,与前史..

[书法]犀角势

[书法]阙

[书法]阙: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高建筑物,通常左右各建成一高台,台上起楼观。以两观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韵会》:“阙:为二台于门外,作楼观于上,上圆下方,以其悬法,谓之‘象魏’。象,治象也;魏者,言其状魏魏然高大..

[书法]尊

[书法]尊:古代酒器。鼓腹侈口,高圈足,作圆或方形。铭在腹内,个别在外底(圈足内)亦有铭。也有模拟鸟兽形状者,称鸟尊、象尊、虎尊等。鸟尊在鸟颈或盖内有铭。实际上它是另一类洒器,只是沿用尊名而已。铜器铭文又常将“尊”“..

[书法]缓前急后

[书法]缓前急后:指作草书时,开始要缓,收揽吐纳,酝酿兴情,然后雄逸奔放,起伏连卷,驰骋笔意,一挥而就。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若欲作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