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注疏》 :
先秦时期,儒家的经典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乐》在战国后期失传,所以汉武帝时只立了《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由于汉朝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东汉时,又在“五经”之外把《论语》《孝经》定为读书人必读之书,这样儒家的经典扩大为“七经”,俗称“汉七经”。唐代,在国家官办学校的学习科目中以及科举考试项目中,又有“九经”之说,包括《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春秋左氏传》等九部经书。这时的“经”,已包括前代解释经义的“传”。唐代又要求所有读书人都要研读《论语》和《孝经》,称之为“兼经”。唐文宗(826~840)年间,朝廷下令把“九经”以及《论语》《孝经》《尔雅》都刻在石碑上,总共十二部书,称为“十二经”。这些经书刻石保存至今,即“开成石经”。至宋,理学家们把《孟子》也提高到经书的地位,成为十三经。南宋以前,注和疏本来都是单独成书的。南宋绍熙(1190~1194)年间始有汇集唐宋之前最具权威性的“十三经”注、疏的合刊本,形成一整套经书及其注文,称为《十三经注疏》,后复有十行本。明嘉靖(1522~1566)年间有闽本,据十行本重刻;万历间有监本,据闽本重刻;崇祯(1628~1644)年间有毛氏汲古阁本,据监本重刻。
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十三经注疏》,将《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具体注疏人员如下。
《周易正义》——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魏王肃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氏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晋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宋本十三经注疏并经典释文校勘记》清嘉庆刻本
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为了给学人提供学习的善本,阮元在嘉庆(1796~1820)年间又主持编写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聘请段玉裁、顾广圻等学者参加。此书原名《十三经注疏考证》,后改名为《十三经注疏校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