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 :

先秦时期,儒家的经典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乐》在战国后期失传,所以汉武帝时只立了《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由于汉朝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东汉时,又在“五经”之外把《论语》《孝经》定为读书人必读之书,这样儒家的经典扩大为“七经”,俗称“汉七经”。唐代,在国家官办学校的学习科目中以及科举考试项目中,又有“九经”之说,包括《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春秋左氏传》等九部经书。这时的“经”,已包括前代解释经义的“传”。唐代又要求所有读书人都要研读《论语》和《孝经》,称之为“兼经”。唐文宗(826~840)年间,朝廷下令把“九经”以及《论语》《孝经》《尔雅》都刻在石碑上,总共十二部书,称为“十二经”。这些经书刻石保存至今,即“开成石经”。至宋,理学家们把《孟子》也提高到经书的地位,成为十三经。南宋以前,注和疏本来都是单独成书的。南宋绍熙(1190~1194)年间始有汇集唐宋之前最具权威性的“十三经”注、疏的合刊本,形成一整套经书及其注文,称为《十三经注疏》,后复有十行本。明嘉靖(1522~1566)年间有闽本,据十行本重刻;万历间有监本,据闽本重刻;崇祯(1628~1644)年间有毛氏汲古阁本,据监本重刻。

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十三经注疏》,将《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具体注疏人员如下。

《周易正义》——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魏王肃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氏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晋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宋本十三经注疏并经典释文校勘记》清嘉庆刻本

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为了给学人提供学习的善本,阮元在嘉庆(1796~1820)年间又主持编写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聘请段玉裁、顾广圻等学者参加。此书原名《十三经注疏考证》,后改名为《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为您推荐

《中国音韵学史》

《中国音韵学史》 : 《中国音韵学史》封面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84年由上海书店重印,分上下二册,共9章。该书为现代第一部系统讨论从先秦时期到中华民国的中国音韵学发展的著作,在论述中国音韵学源流..

《韵集》

《韵集》 : 《韵集》原书今佚,分韵与《切韵》有不同之处。据零散的史料记载,《韵集》为仿《声类》之作,也是以“宫商角徵羽”五音为次的一部韵书。《韵集》的卷数,《魏书·江式传》、新旧《唐书》均作5卷..

《刊谬补缺切韵》

《刊谬补缺切韵》 : 王仁昫,字德温,唐中宗(705~710在位)时人,曾任衢州信安县尉,余皆不详。《刊谬补缺切韵》约写成于唐中宗神龙二年(706)。该书《序》小注里说:“刊谬者,谓刊正谬误;补缺者,谓加字及训。”全书重点..

《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辞书编纂研究所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辞书编纂研究所 : 研究所成立于1992年,其前身是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词典编写组。1976年10月,中文系为落实国务院《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五年编写出一百六十种中外语文词典规划》,成立了..

独韵

独韵 : 宋代《切韵指掌图》“二十图总目”中第一至第六图各韵标为“独”,以下十四图则分为“开”“阖”对立的七组。元代刘鉴《经史正音切韵指南》首次明确用“独韵”标示遇摄、效摄、流摄、深摄各韵..

《五经正义》

《五经正义》 : 其中包括《周易正义》14卷、《尚书正义》20卷、《毛诗正义》40卷、《礼记正义》70卷、《春秋左传正义》36卷。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孔颖达等奉命主持编定,参与其事的著名学者50余位,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