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引申

    同步引申 :

同步引申是词与词在意义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

同步引申的类别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词的同步引申。同义词最容易形成同步引申。例如,“众”本为“人多”义。“族”,本指矢捆在一块的样子,也就是簇,引申为多。而凡是多的都是不出众的、一般的。所以,“众”和“族”存在以下同步引申的发展路径:

族:丛聚→众多→一般(如“族庖月更刀,良庖岁更刀”)

众:人多→众多→一般(众人,众医)

②反义词的同步引申。例如,“厚”的词义引申路径为“稠→重→深→多→浓”;“厚”的反义词“薄”的引申路径为“稀→轻→浅→少→淡”。“厚”的每一个义项都对应于“薄”的一个义项而互为反义关系。

③同源词的同步引申。形成同步引申关系的词语间有不少彼此声音相通。如“灵”有这样的语义发展路径:善→福;“禄”也有同样的发展路径。“灵”和“禄”有声转关系,是同源字。

所谓同步只是从历时角度看不同的词引申轨迹大致平行,并不是说同步之诸方面如引申的速度、发生的时代完全一致。由于“同步引申”的发生时间经常是不同步的,江蓝生(1943~ )认为使用“类同引申”这个概念更为恰当,并分析了中古、近代的三类类同引申情况:

①同义词、近义词的类同引申。如“喜”有“欢悦”“喜爱”义,在魏晋产生出“某种动作或现象经常发生,容易发生”的意义,与此类似的词义引申现象也发生在与它同义的“爱”的身上,但时间是在唐代。

②反义词的类同引申。比如,“软”有“柔弱”义,“强”有“健壮”义,二者为一对反义词。“强”在南北朝引申出表数量的“略多,多余”义,而“软”在唐代也引申出表数量的“略少,不足”义。

③义类相关的形容词的类同引申。有些形容词不是同义词,也不是反义词,但它们在意义上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可以称之为义类相关,这些词有时也能发生类同引申。如“雅”为高尚、文明、美好义,“奇”为特异、非凡之义,二者都是褒美之辞,都引申作程度副词,相当于“颇”“甚”。

张博也观察到同义词或反义词的引申义列在多个义位上互相对应,她建议用“相应引申”这个概念来指称这种现象:“相关词的这种义位对应,无法用偶合来解释,只能视为词义在演变过程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结果。至于相关词意义的对应性变化,孰先孰后,孰主孰从,由于文献材料的不足,有时很难一一辨明。因此,我们认为,将相关词意义的对应性发展变化称为词义的相应引申,是比较合适的。这是一个泛时的、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提法。”

从当代语言学的观点来看,意义相同、相反、相关的一些词在多个义位上互相对应,不一定是由于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而是共同的认知规律决定了共同的语义演变路径的结果。

参见词义渗透、相因生义。

为您推荐

词义渗透

词义渗透 : 孙雍长(1942~ )在1985年提出,与词义引申规律相并行,还存在着另一种词义发展的重要现象,即“词义渗透”。“渗透”并不与词的本义直接发生联系,其发生主要依据词与词之间的一定联系。这种变化不是..

《近代汉语词汇研究》

《近代汉语词汇研究》 : 此书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理论性专著。全书共十章,涵盖面较广,内容包括:近代汉语的上限,近代汉语词汇的来源和构词法,近代汉语词义系统,社会文化生活对词义的..

词义沾染

词义沾染 : 词义相互渗透可能导致一方或双方增加新的义项或词义的完全改变。 这种说法认为,两个词由于经常组合连用,一个词的词义可能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词义沾染现象可以称为组合沾染。实..

常用词

原生词

原生词 : 原生词在语言里尽管数量不多,但它产生时间早,又有强大的派生能力。语言里的众多词语,尤其是产生比较晚的那部分词语,许多都是由原生词派生出来的。 ..

复合词

复合词 : 根据形态结构,词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复合词是合成词的一种。根据词根与词根之间的关系,复合词主要有5种类型:①联合式,又叫并列式。有的是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的词根并列,互相说明,如“思想”“..

中国行为法学会法律语言研究会

中国行为法学会法律语言研究会 : 中国行为法学会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是经司法部批准、在民政部注册登记的综合性法学社团,属于国家一级学会。前身是在钱学森倡导下,由中国法学界专家学者共同发起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