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叫“简体字”、“简化汉字”。同“繁体字”相对。指笔画繁多的汉字简化后形成的字。形成简化字的方法主要有:(1)简化偏旁。如“苹’简化为“苹”。(2)同音代替。如“只”简化为“只”。(3)草书楷化。如“乐”简化为“乐”。(4)换用简单符号。如“汉”简化为“汉”。(5)保留特征或轮廓。如“声”简化为“声”,“奋”简化为“奋”。(5)采用古体或用笔画简单的常用字或偏旁构成新会意字。如“尘”简化为“尘”,“礼”简化为“礼”(古体)。
简化字(语言)
简化字(语言):
也叫“简体字”、“简化汉字”。同“繁体字”相对。指笔画繁多的汉字简化后形成的字。形成简化字的方法主要有:(1)简化偏旁。如“苹’简化为“苹”。(2)同音代替。如“只”简化为“只”。(3)草书楷化。如“乐”简化为“乐”。(4)换用简单符号。如“汉”简化为“汉”。(5)保留特征或轮廓。如“声”简化为“声”,“奋”简化为“奋”。(5)采用古体或用笔画简单的常用字或偏旁构成新会意字。如“尘”简化为“尘”,“礼”简化为“礼”(古体)。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语言):汉字简化方案之。1977年12月2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一表收二百四十八字。二表收八百五十三字。一表自发表之日在报刊上试用,到1978年下半年,宣传、教育部门内部停止使用。1980年5月2..
汉字简化方案(语言):汉字简化方案之一。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有简体字七百九十八个。经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和1955年10月全国文改会议修正,1956年1月28日由国务院公布方案..
壁中书(语言):汉武帝时从孔子旧宅壁中所发现的藏书。《汉书·艺文志》:“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近人认为这些书很可能都是战国时的写本..
八分(语言):汉隶的别称。魏晋时称楷书为隶书,于是别称当时通行的有波折的汉隶为“八分”,以相区别。关于“八分”之名,有多种解释,一说“八”有“相背”之意,而汉隶的波折正向左右分开;一说是由写字的尺度演变为书体名,张怀瓘..
声化象意字(语言):“象意文字”的一种。唐兰认为,由于汉语中有些动词和名词声音相同,所以造出的表示动词的字,也就仅在名词的基础上加上形旁。如名词为“子”,“生子”这个动词则为“字”;名词为“鱼”,“捕鱼”这个动作则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