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祭(语言)

周祭(语言):

也叫“五种祭祀”。见于祖甲和帝乙、帝辛时代甲骨卜辞中的用“彡”、“翌”、“祭”、“”、“”五种祭法依次对先王、先妣进行的周而复始的祭祀。接受周祭的先王、先妣要有一定资格。一般认为,无论直系旁系,凡是上甲以下的先王均得入祀;有的虽未及即位,但已立为太子,也可以入祀。先王的配偶往往有好几个,并非都能接受周祭。有人认为,有子即位的和有子立为太子而未及即位的先妣可受周祭。周祭先妣时,一般称呼其为“祖某奭妣某”或“妣某,祖某爽”。先王、先妣受祀有一定的次序,一般按照世次、长幼、即位及死亡的先后顺序进行。先王、先妣的庙号以十干(“甲”、“乙”等)取名,其受祀的日子在与其庙号同干的那一天,从不例外。在周祭的五种祭祀中,“彡”、“翌”是单独举行的,“祭”、“”、“”三种祭祀是联合举行的,所以,可把五种祭祀分成三组,即“彡”组、“翌”组及“”组(包括“祭”、“”、“”三种祭祀)。五种祭祀中的哪一种是每次周祭的开端,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翌”为一次周祭开端,在一次周祭中,五种祭祀的进行次序是“翌”-“祭”-“”-“”-“彡”。上次的周祭结束了,下次又开始了,周而复始地进行。周祭这种祀典是董作宾首先发现的。

为您推荐

周原甲骨文(语言)

周原甲骨文(语言):在周原一带发现的甲骨文。1977年春,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周原遗址西周前期宫室废墟的窖穴里出土了一万七千余片卜用甲骨,其中有字卜甲二百九十余片。1979年,又在属于周原范围的扶风县齐家村一带发现和采..

第一期卜辞(语言)

第一期卜辞(语言):卜辞分期之一。董作宾把盘庚、小乙、小辛、武丁时的卜辞划为第一期卜辞。盘庚、小乙、小辛时的卜辞迄今未能找到,故董氏的第一期卜辞其实就是武丁卜辞。这一期卜辞大体相当于后来所谓宾组卜辞。有些学..

铜器断代(语言)

铜器断代(语言):指确定铜器所属年代。青铜器及其铭文是研究商周历史和语言文字的宝贵材料,但若不能辨明它们所属的具体年代,并按先后排列起来,则很难加以科学利用。因此,宋代起便有人作断代尝试,只是方法欠佳而未能成就。直..

王族卜辞(语言)①

殷墟甲骨文(语言)

殷墟甲骨文(语言):在殷墟(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一带)发现的甲骨文。从1899年至今共发掘到有字甲骨约十五万片。主要内容是卜辞。大部分属商王,少量属与商王有关的大贵族。殷墟是自盘庚迁殷至纣灭亡这二百七十余年间的商都..

甲骨分期两系说(语言)

甲骨分期两系说(语言):李学勤所提学说。他认为殷墟甲骨卜辞(不包括子组、午组等非王卜辞)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系统,第一个系统由宾组发展到出组、何组、黄组,第二个系统由组发展到历组、无名组。并从坑位、地层、占卜事项..

标准器断代法(语言)

标准器断代法(语言):郭沫若1932年创立的一种科学、系统的铜器断代方法。首先选取铭文自身已能表明其所属年代的器物作为这一时代的标准器,再联系铭文中的有关史实、文体、书法及器物的形制、花纹等因素,便可推定相关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