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声(语言)

轻声(语言):

汉语中某些音节说得很轻时,因其声调弱化而变成的一种既短又弱的调子。如普通话“甜·头”中“头”的调子、“来·了”中“了”的调子。普通话中,轻声的音高受前一音节声调的影响,在阴平后为半低调[2],阳平后为中调[3],上声后为半高调[4],去声后为低调[1],如“跟·头”、“石·头”、“里·头”、“木·头”中的四个“头”的音高分别是[2]、[3]、[4]、[1]。轻声音节的声母、韵母有时也会发生变化。如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易浊化,如“儿·子”中“子”的声母由[ts-]变成[dz-]。韵母中的主要元音往往向央元音靠拢或完全变成央元音,如“棉·花”说成[miεnxu]。舌尖元音和单独作韵母的高元音有时脱落,如“心·思”说成[ins],“出·去”说成[‘ut‘]。在汉语里,有的方言有轻声,有的方言没有。普通话的轻声具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如liánzi是“莲子”,而liánzi是“帘·子”;“地道”didào是名词,而“地·道“didao是形容词。但也有只是习惯上读轻声的,如一批常用的双音节词的第二个音节,如“胳·膊”、“耳·朵”、“清·楚”等。此外,一些词尾如“子、头”,助词如“的、地、得、着、了、过”和语气词如“吧、吗、呢、啊”等通常也都读轻声。汉语拼音方案规定轻声音节不标调,如“甜·头”标为tiántou。

为您推荐

音色(语言)

音色(语言):也叫“音质”、“音品”。同“超音质”相对。声音四要素之一。声音的性质。如[a]、[i]、[u]之间的区别。它决定于组成复音的分音的数量、基音同谐音在频率、振幅方面的相互关系。这些决定因素可以通过*频谱分析显..

轻声(语言)

轻声(语言):汉语中某些音节说得很轻时,因其声调弱化而变成的一种既短又弱的调子。如普通话“甜·头”中“头”的调子、“来·了”中“了”的调子。普通话中,轻声的音高受前一音节声调的影响,在阴平后为半低调[2],阳平后为中..

超音位(语言)

超音位(语言):也叫“原型音位”、“混合音位”。特鲁别茨柯依(N·S·Trubetzkoy)所创术语,指两个音位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对立消失,成了一个音位。如汉语#/a/ /n/#显然不同于/a/,但在儿化作用下,都变成了/a/ /r/:板[pan]→板儿[par]],把[pa]→..

调位(语言)

噪音起始时间(语言)

噪音起始时间(语言):也叫“VOT”。辅音与元音连接时,声带颤动与除阻之间的时差。一般专指塞音而言,计算时以爆破的瞬间为零点。声带颤动开始于爆破之前,其值为负:声带颤动开始于爆破之后,其值为正。这个时间值能够表征辅音..

美(语言)

美(语言):音高的单位。一般规定一个频率为1000Hz、响度级为40方的音的音高是1000美。低于500Hz的纯音,美与频率近似线性关系,高于500Hz时,美的增长速度愈来愈小于赫兹的增长速度,到16000Hz时,音高只有3400美左右。美(M)与频..

上声变调(语言)

上声变调(语言):普通话音变现象之一。指上声在单字中或处于停顿之前时是低降升调[214],其他情况下一般都要变调:(1)在上声之前变为升调。如“有井”中的“有”。有人认为其调值是[35],和阳平的调值完全相同,有人则认为与阳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