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气(语言)

送气(语言):

①语音学术语。发辅音时,除阻阶段大量气流释放从而产生摩擦噪声的发音行为。常用符号“h”或“h”或“‘”表示。在汉语中,送气可以出现在塞音上,如普通话的[‘][t‘][k‘],也可出现在塞擦音上,如普通话的[ts‘][‘][]。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中,送气还可以出现在擦音、鼻音等音上,如苗语黔东方言[s‘a](粗)中的[s‘]。瓦语[m‘a](篾片)、[v‘aη](稗子)中的[m‘]和[v‘]。送气与否在不同的语言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汉语等语言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具有辨义作用。参见“送气音”、“不送气音”。②音韵学术语。按发音方法所分声母类别。大致相当送气的塞音和塞擦音及擦音。详“发声”。

为您推荐

不送气音(语言)①

不送气音(语言):也叫“不吐气音”。同“送气音”相对。辅音的一类。发辅音时在除阻的瞬间逸出的气流和所产生的噪音都较弱,时程短于送气辅音。如普通话的[p]、[t]、[k]、[ts]、[]、[]。..

送气音(语言)

送气音(语言):也叫“吐气音”。同“不送气音”相对。发音时先解除在口腔某部形成的阻碍,而后迅速打开声门,气流通过狭窄通道时产生噪声。从理论上讲在不同部位以不同的方式产生的辅音都可以附加上送气成份,构成送气和不送..

舌尖前元音(语言)①

舌尖前元音(语言):舌面不凸起,舌尖前伸,接近上齿背发出的元音。可分为两类:(1)舌尖前展唇元音。如普通话“思”[sl]中的[l](2)舌尖前圆唇元音。如苏州话“书”[s]中的[]。..

送气(语言)

舌尖元音(语言)

舌尖元音(语言):也叫“附属元音”、“特殊元音”。舌尖节制气流而形成的元音。发音时口腔较闭,但舌尖既可前伸靠近齿龈的前部,又能后翘靠近齿龈的后部,嘴唇的圆展也影响其音色。根据舌尖活动的前后可分为*舌尖前元音[l]、[],*..

央元音(语言)

央元音(语言):也叫“混元音”、“中性元音”。指居于前元音和后元音之间的元音。发音时舌头略向后缩,舌面中部向硬腭和软腭的交接处抬起。也可分圆唇、展唇。如普通话“啊”[A]、“来了”中轻读字“了”[i]的[]、维吾尔语[ar](..

真性二合元音(语言)①

真性二合元音(语言):两个元音成分结合成一个音节而两个成分同样紧张、同样清晰的二合元音。如藏语[piu](猴子)、[tau](配偶),朝鲜语[isa](大夫)、[huita](白)中的-iu、-au、-i。真性二合元音,在一般语言里比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