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字多音说(语言)

无声字多音说(语言):

关于一字多音的学说。黄侃所创。所谓无声字,指指事、象形、会意字,其形体无声,由于造字者凭其当时之意识,取其意而定其声者。多音的原因共有四点:(1)文字之初起,以图写形貌,各地之人,据其形象以为文字。因其主观意象的不同,虽形象相同,取意尽可有别。如“l”,《说文》:“下上通也,引而上行读若囟,引而下行读若退。”可知“l”有三音三义。(2)造字之时,原非一字,音义原异,只以形体之相近,后人不察,乃合为一体,因而形同而音义殊。如《说文》:“皂,谷之馨香也,又读若香”,《玉篇》:“皁,才老切,色黑也”,后世“皂”、“阜”误合为一,故“肥皂”字多有写成“皂”者,“皂”遂有二音二义。(3)古代文字少,故多象形假借。如《说文》:“,木初生也。古文或以为字。读若彻“又”。“疋,足也。古文以为诗大雅字,或以为足字,或日胥字。”(4)形声之字所从之声,每多省声,而所省之声,其形偶与他字相涉,于是字音亦随之而异如《说文》:“頨,从页,翩省声,读若翩”。而今读“頨”为yǔ,是从“翩”之省形“羽”为声。“无声字多音说”对形声字的解释很有帮助,当我们从谐声系列中分析复声母时,也要考虑到某些情况是声符本身具有两读。如“妃”、“配”二音一在古音微部,一在古音物部,二者为同类对转关系,而其声符“己”则属古音之部。声母方面“妃”、“配”属唇音,“己”属牙音。这是因为“己”字本来就有两个读法,也就是无声字多音的原因。我们不能说“妃配:己”的声系具有*pk或*kp-型的复声母。通常声系中如有声母、韵母都相异者,那就是无声字多音的原因。如果韵母相似,声母不同,那就有复声母的可能。

为您推荐

《于无声处》

《于无声处》:宗福先编剧。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11月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2月版。5.5万字。4幕话剧。以1976年清明节发生在北京的天安门事件为背景,描写何是非和欧阳平两个家庭对“四人帮”镇压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

所有的森林寂静无声 [德国]格尔哈特

出版时间:2009-12 所有的森林寂静无声 [德国]格尔哈特 : 所有的森林寂静无声, 牲畜、人、田野与城, 整个世界都进入梦境; 可是你们啊,我的灵感, 起来吧!你们开始去干 你们造物主喜欢的事情。 白天已经成为过往..

《无声戏》

《无声戏》 : 清初李渔(1611—约1679)著。原书前后2集,皆单行。后杜浚合而刻之,名《无声戏合集》,题“觉世稗官编次”,“睡乡祭酒批评”。马隅卿先生藏有顺治原刊本,已残缺,目录亦失,仅存小说两篇,..

于无声处

于无声处(文学)

于无声处:四幕话剧。宗福先着。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初版。剧本以1976年发生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伟大群众运动为背景,通过发生在两个家庭、六个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丰富深刻的社会矛盾;塑造了梅林、欧阳..

无声字多音说(语言)

无声字多音说(语言):关于一字多音的学说。黄侃所创。所谓无声字,指指事、象形、会意字,其形体无声,由于造字者凭其当时之意识,取其意而定其声者。多音的原因共有四点:(1)文字之初起,以图写形貌,各地之人,据其形象以为文字。因..

儿化韵的出现(语言)

儿化韵的出现(语言):韵母系统演变现象之一。儿化韵出现的前提是汉语名词词尾“-儿”的发生和“儿”字读音的演变。有人认为“-儿”尾肇自汉末,有人认为至唐代方成熟;“儿”字读为[],有人认为始于南宋,有人认为始于辽代,有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