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无轻唇音说(语言)

古无轻唇音说(语言):

清代钱大昕所创关于上古声母的学说。钱氏《古无轻唇音》认为上古汉语只有重唇音,没有轻唇音。主要根据是:(1)形声字。如“冯”从冰得声,“冰”为重唇,“冯”为轻唇。(2)异文。如《诗·邶风·谷风》“凡民有丧,葡匐救之”,“葡匐”《礼记·檀弓下》引作“扶服”,《孔子家语》引作“扶伏”,“葡”是重唇,“扶”是轻唇。(3)古读。如《说文解字》“娓,顺也,读若“媚”,“娓”是轻唇,“媚”是重唇。(4)声训。如《释名》:法,逼也。“法”为轻唇,“逼”为重唇。(5)古反切。主要指六朝以后的类隔切。如《经典释文》逢,薄红反。“逢”为轻唇,“薄”为重唇。《广韵》覆,匹北切。“覆”为轻唇,“匹”为重唇。但这些材料只能证明上古轻重唇不分。钱氏也引用了一些对音和方音材料,如佛经“南无”读如“曩谟”,“无”,江西、湖南方音读如“冒”等。这些材料可以证明古无轻唇音。现代学者又补充了许多方言和译音、对音材料,进一步证明钱大昕的结论是正确的。方言材料如:现代闽方言就没有轻唇音[f],往往还保留了重唇的读法,如“房”,厦门读为[pη]或[paη],福州读为[puη]等。译音、对音材料如:梵文buddha,古代译音浮屠,“浮”字对译bu,说明“浮”在古代不读轻唇[f-],而读重唇[b-]。今朝鲜语中的汉字读音也有些保留了古代重唇读法,如“风”读[p‘uη],“方”读[paη]等。

为您推荐

轻唇音(语言)①

轻唇音(语言):“唇音”的一种。相当于“唇齿音”。包括非、敷、奉、微四母。音值一般拟为[f]、[f‘]、[v]、[]。也有拟非、敷、奉、微为[pf]、[pf]、[bv]、[]的。..

双唇音(语言)

双唇音(语言):也叫”唇音”。根据发音部位划分的辅音类别之一。发音时合并双唇(塞音)或双唇间留小缝(擦音)构成气流的阻碍。如普通话“八”[pA]“怕”[pA]、“妈”[mA]中的[p]、[p‘][m],英语book[buk]中的[b]等是双唇塞音;日语[ukai](深),..

唇音不分开合说(语言)

唇音不分开合说(语言):关于中古声母的学说。一般指《切韵》唇音不分开合。即唇音字可以做开口字的切下字,也可以做合口字的切下字。反过来,开口字或合口字都也可以做唇音的切下字。而且往往同一个唇音字既做开口字的切下..

古无轻唇音说(语言)

合韵说(语言)

合韵说(语言):清代段玉裁关于例外押韵与谐声的一种学说。段氏《六书音均表》中有“古合韵说”一条,略谓:“古本音与今韵异,是无合韵之说乎?曰:有。声音之道,同源异派,……不知有合韵,则或以为无韵,如顾氏于《谷风》之嵬萎怨、..

对转(语言)

对转(语言):也叫“阴阳对转”。古音中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相互转变。构成对转关系的字音主要元音相同。此说由清代孔广森首先明确提出。因孔氏分古韵为阴阳两类(入声韵归阴声韵),所以又谓之“阴阳对转”。“对转”是汉..

上古汉语有送气和清化鼻流音声母说(语言)

上古汉语有送气和清化鼻流音声母说(语言):关于上古声母的学说。汉字不规则谐声现象中,某些鼻音和边音声母字同清喉擦音声母字[h-](或[x-])通谐,如[m-]/[h-]:每/悔;[n-]/[h-]:难/汉,[]/[h-]:儿/;[η]/[h-]:鬳/献;[1-]/[h-]:乐/嚛等。这类谐声字今人多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