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方言(语言)

闽方言(语言):

也叫“闽语”,俗称“福佬话”。汉语方言之一。在汉语方言中以内部分歧繁多、语言现象复杂而着称。主要通行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浙江及江西、广西、江苏、安徽的个别地点。港澳及海外华人社区中也有很多人说闽语。(1)主要特点是:语音上保留了不少上古汉语特点。如无唇齿声母,古非、敷、奉母字在口语中不少读[p]、[p‘],反映“轻唇归重唇”现象;古知、彻、澄母多读[t]、[t‘],反映“舌上归舌头”现象;古全浊声母并、奉、定、从、澄、群母字多读不送气;古匣母部分字读[k]或零声母;古照、精组声母多不分;少数古云(喻)母字,口语读[h]或[x];韵母方面闽南话有[-m]、[-n]、[-η]、[-p]、[-t]、[-k]、[-]等韵尾,鼻化韵丰富,但缺撮口韵母;闽东、闽北、闽中三片有“双韵尾”现象,如福州“并”[pεiη213]中的[-iη];调类六至八个,以七个为多;连读变调较普遍,闽东话还同时伴有声、韵变化,莆仙话则伴有声母变化;文白异读丰富。(2)词汇上有一批闽方言特有词,这些词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继承古代的语词多,二是单音节词多,如“曝”(晒)、“目”(眼睛)等;此外,有些闽南方言词借自印尼马来语,如厦门话“雪文”(肥皂)来自Sabon。(3)语法上有较丰富的名词、形容词附加成分,如“囝”、“声”等;闽南话通过语音屈折变化构成人称代词的单复数。如厦门[gua53](我)-→[gun53](我们);形容词的重叠可表程度递进,以闽南话为最普遍,如原形(红)表示程度较弱,二叠式(红红)表示程度较高,三叠式(红红红)表示程度极高;动词“有”、“无”用法繁多,较特别的是前置于动词表“确认”和“确否”,如“伊有食我无食”(他是吃了,我则是没吃);比较句多用“甲十(较、共)十形容词 乙”表示;“把”字句表现特别,其中有一种把宾语提到最前头,后续“甲(共)伊”成为:“宾语 甲(共)伊 动词”,如厦门“牛甲伊牵去”(把牛牵走)。

为您推荐

方言

出版时间:1993-09 方言 : 中国西汉扬雄(前53~18)著。作者是西汉末期人,字子云。此书全名为《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成书年代不详。全书共13卷,收词675条。13卷中,第1及3、6、7、10、12、13卷是释词语,第4卷..

方言疏证

出版时间:1992-11 方言疏证 : 《方言》研究著作。著者戴震(1723—1777),字东原,中国清代学者,安徽休宁人。博闻强记,对经学、天文等有研究。精通古音,善名物训诂。著有《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等..

汉语方言概要

出版时间:1992-11 汉语方言概要 : 汉语方言学著作。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出版。袁家骅(1903—1980),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阿细民歌及其语言》等。 全书共12章,50万字。第1..

汉语方言调查手册

吴下方言考

出版时间:1992-11 吴下方言考 : 中国方言学著作。胡文英著。约成于乾隆二十年左右,通行的版本是清乾隆年间留芝堂刊本。胡文英(生卒年不详),中国清代学者。字绳崖,江苏武进人。本书为吴方言专著,全书共分12卷。..

昌黎方言志

出版时间:1992-11 昌黎方言志 : 汉语方言学著作。河北省昌黎县志编纂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编。科学出版社1960年出版,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新1版。是河北省昌黎县方言的调查报告,约36万字,共分8章..

续方言

出版时间:1992-11 续方言 : 中国传统语言学著作。杭世骏撰。收入《道古堂外集》内,又有《四库全书》本。杭世骏(1695—1772),字大宗,号堇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中国清代学者。乾隆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编修,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