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琅 : 诗人。笔名有王锦江、王一刚、嗣郎、荣峰等。台湾省台北市人。7岁入私塾,10岁入台湾总督府师范学校附属公学校,开始学习日文。十二三岁开始阅读古典小说《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七侠五义》等,十四五岁开始大量阅读来自上海的新书,眼界为之一开。16岁公学毕业后,自修不辍,为日后写作打下了基础。1927年2月1日,因台湾黑色青年事件案被捕入狱,1928年昭和登基,获减刑出狱。出狱后,应各杂志之邀,发表不少评论与新诗,但仍被日当局暗中监视。1933年参加“台湾文艺协会”,开始创作小说。1934年1月9日,小说《夜雨》在《第一线》发表,描写一个印刷工人响应罢工后生活所面临的窘境和苦闷心情。1936年,负责代编杨逵创办的《台湾新文学》杂志,筹划《汉文创作特辑》,共收录八篇中文小说,但以“内容不妥当、全体空气不好” 为由,被禁止发行。1937年,赴上海在日军特务部宣抚班工作,因台湾总督府警察局之通报,辞职返台。1938年前往广州任《广东迅报》编辑。1945年,日本投降,转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广州行营台籍官兵总队政治教官。1946年返台,任《民报》编辑,兼任中国国民党台湾省党部干事,及台湾通讯社编辑主任。1948年任台湾《和平日报》主笔,撰写该报社论,并辞去党部工作,参加台北市文献委员会筹备工作,然后为台北市文献委员,纂修《台北市志》及主编《台北文物》季刊杂志。1955年,任儿童文学杂志《学友》杂志主编,转向儿童文学创作,改写神话、民间故事、历史故事。1961年,李庭狱任台湾文献会长时,欲修台湾省通志,王诗琅受聘任编纂组长,纂修台湾省通志。1973年,退休,仍任《台湾风物》杂志社编辑委员。王诗琅的主要作品有: 《王诗琅全集》 (11卷1979年德馨室出版社) 、《日本殖民地体制下的台湾》 (1975年台湾风物杂志) ; 小说有《夜雨》、《青春》、《没落》、《老婊头》、《十字路口》等。早年诗作多发表于《洪水报》、《伍人报》、《明日杂志》等。1980年因小说《沙基路上的永别》,获当年联合报小说奖的推荐奖。1982年获台湾文艺奖的特别奖。
出版时间:1989-10 心岱 : 女作家。原名李碧慧。台湾彰化人。高中毕业后,历任国语日报语文中心作文班教师、自立晚报策画、皇冠杂志采访部策画、工商时报副刊编辑、中国时报记者等。1969年开始发表作品,创作甚丰..
出版时间:1989-10 公孙嬿 : 作家。原名查显琳。安徽怀宁人。早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并获菲律宾阿连诺大学硕士学位。后从军,历任炮兵指挥官,首席武官等职。已退役。1941年曾在北平辅仁大学文苑社出版诗集《上..
出版时间:1989-10 丹扉 : 女杂文家。原名郑锦先。福建仙游人。早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大中文系。历任记者、编审、教师、总编辑等职。1962年开始在《皇冠》杂志发表杂文,文笔生动有趣,机智幽默,有对各种社会怪现..
出版时间:1989-10 王默人 : 原名王安泰。祖籍湖北,在北京长大。1949年到台湾,在台湾师范大学读过书,后来当过编辑和民防电台的记者,曾任职于台湾《联合报》。王默人的著作不多,写得比较好的有《留不住的脚步》..
出版时间:1989-10 王蓝 : 小说家。字果之,笔名黄蓝。河北阜城县人。早年毕业于京华美术学院,云南大学等。抗战期间,由天津辗转到重庆,在国民党军队中服务,从事新闻文化工作。曾先后担任《益世报》、《扫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