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祯和 : 台湾花莲人。1959年19岁高中毕业后,随即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开始练习写作。1960年冬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写成了处女作《鬼·北风·人》,1961年2月在白先勇创办的《现代文学》第7期发表,得到了很好的评价,开始走上了创作的道路。1963年在台大毕业后,他曾和台湾很多青年一样,服过兵役,复员后回到花莲县教中学,任英语教员。1966年转到台南亚洲航空公司任职员,同年接到美国奥勒冈大学的注册通知,为了专心写作而放弃了。1967年到台北国泰航空公司当职员,然后入台湾电视台工作,他曾访问过许多电视工作人员,编辑《电视·电视》一书。1969年结婚。1972年到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室学习和研究,1973年回到了台湾。王祯和不是一个专业文学工作者,他的写作态度很严肃,写得不多,平均每年差不多才有一篇。他的作品大多以花莲为背景,有不少花莲话,以他熟悉的小人物为主人公。他说: “我觉得一个作家应该写他最熟悉的东西,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会有生命、有感情,才会使读者有亲切感,产生共鸣感。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是花莲人,从小在花莲长大,18岁以前,没有离开过花莲,所以花莲的风土景物,在我的童年与少年生活的回忆里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我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是那个时候印象深刻的人、事、物的积累……也许就正因为我也是个 ‘小人物’ 吧。他们与我而言是那么亲切,熟悉,他们的乐,也是我的乐; 他们的辛酸,也是我的辛酸; 他们的感受,也是我的感受。” (见胡为美: 《嫁妆一牛车》序) 这说明王祯和的创作是扎根于台湾深厚的土壤里,坚定地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因而他的作品引起台湾社会的关注和得到好评。王祯和共写了十多篇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分别收入在《嫁妆一牛车》(1969年金字塔出版社) 、《三春记》 (1975年晨钟出版社) 、《寂寞红》 (1970年晨钟出版社)里。他的近作《香格里拉》于1979年8月在台湾《中国时报》连载,1980年由洪范书店结集出版。此外还有中长篇小说 《美人图》(1981年洪范书店) 和《玫瑰玫瑰我爱你》 (远景出版社) 、剧本《春姨》和 《望你早归》。王祯和笔下的人物,往往是一群有生理缺陷、贫穷愚昧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作者常常抱着静观的哲学; 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描写他们的可怜和挣扎,反映他们在生活的命运打击下的种种悲剧。例如 《嫁妆一牛车》的聋老头万发,虽然对自己的妻子与成衣商人私通非常愤恨,但由于这个商人送给了他一辆牛车,解决了他全家的生活问题,万发只能蒙受这种屈辱而让自己的妻子与这个商人私通。作者后期的小说有所变化,对他笔下的人物不再抱静观的哲学和冷漠的态度,而常常渗透着自己的爱憎的感情,他笔下的人物也显得比较积极。如 《永远不再》 中生活比较宽裕的水云,对其兄家庭困境的同情,《小林来台北》中小林对张总务女儿病情的关切及对台北航空公司中那种自私、庸俗、洋化的空气的憎恶,都鲜明地反映了作者的立场。滑稽和讽刺,也是王祯和创作的重要特色。王祯和早期的作品,往往对他笔下的贫穷、愚昧和可怜的小人物进行嘲弄,后期的作品,作者把讽刺和嘲弄的对象转向了丑恶的现象和人物。如在《小林来台北》中在从农村刚进航空公司的小林听来,T·P·顾是踢屁股;南施是烂尸;P·P·曾是屁屁真,多拉西是倒垃圾,道格拉斯是倒过来拉屎,以及对汪太太的种种嘲弄,于引人发笑中包含着蔑视和批判。他的创作对语言的运用作了一些新的探索,他常常把台湾方言和古代语词用一种新的句式结构起来,形成一种比较奇特的句式。
出版时间:1989-10 王逄吉 : 作家。湖北汉口市人。早年毕业于社会教育学院,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多所学校的教员、教务主任、大学讲师、教授达30余年,后为台湾省台中师范专科学校教授。30年代开始业余从事文学..
出版时间:1989-10 龙瑛宗 : 作家。原名刘荣宗。台湾新竹县竹东郡北埔庄人。1930年在台湾商工学校毕业后,随即就进入台湾银行南投分行当雇员,1934年调回台北总行。1940年加入“台湾文艺家协会”,并为该会《文艺..
出版时间:1989-10 艾雯 : 女小说散文家。原名熊崑珍。江苏吴县人。出生于山明水秀的苏州,自小就具有宁静恬淡的性格。她的父亲能写善画,酷爱诗书,她就在这种书香门第中长大,从小就与文学结上了不解之缘,喜爱读..
出版时间:1989-10 尹雷曼 : 作家。原名尹光荣。河南汲县人。青年时期在西北大学毕业后,赴美入米斯里大学新闻学院研究,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新闻界工作,曾主编重庆《新蜀夜报》副刊,历任上海益世报、天津民国日..
出版时间:1989-10 凤兮 : 作家。原名马放民。江西九江人。7岁入私塾。小学毕业后进入省立第四农业学校学习,后进入重庆复旦大学经济系。由于父母相继去世,生活艰难,大学期间当过临时教师、助理编辑,并向报刊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