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

出版时间:1985-10

洛神赋 : 三国时曹植的赋。最早见于《文选》。据赋前 《序》说,黄初三年 (222) ,作者去京城洛阳见文帝,回来渡洛水时,有感于宋玉《高唐赋》中所写巫山神女的故事,写了此赋。但是,《文选》李善注说,汉末曹植追求甄逸女,曹操却把她给了曹丕,曹植非常不平,日思夜想,废寝忘食。黄初中,曹植入朝,曹丕把甄后的玉缕金带枕给了他。这时,甄后已被郭后谗害而死。曹植在将停息洛水时,想念甄后,忽然见她来临,把玉缕金带枕赠他,他也回赠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于是作了《感甄赋》。后来,明帝 (曹丕的儿子睿) 改为《洛神赋》。这可能是小说家的附会,不一定可信。赋是用作者自述的口气写的,说自己从京城东归封邑,日夕时休息,眺望洛水,忽见一丽人,站在岸边。他问车夫: “你看见那人没有? 她是什么人,这样艳丽! ” 车夫回答:“我听说是黄河洛水之神,名叫宓(fú伏) 妃。君王看见的,莫非就是吗?她的样子怎样,我愿听听。”于是作者从容貌、体态、衣饰等方面加以描绘。然后写他倾慕她的美丽,心里激动不安,但无良媒互通情好,只有借水波传话。他送她玉佩作为信物,她回赠了美王,指水发誓,接受爱情。然而终因人神之间的隔阂,他们不得不含恨分离。这样,就更增加了他的思慕之情和满怀愁绪。作品以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洛神的形象,生动细腻,美丽动人。关于这篇赋的寓意,有人说是对君王的思慕,反映了衷情不能相通的苦闷; 有人说是自己忠于君臣兄弟之间的关系,抒发了由于曹丕的猜忌而产生的失望和痛苦心情。这些说法都可供参考。







为您推荐

洛神的传说

洛神的传说:汉族传说。流传于河南。相传曹操的三子曹植与甄后相爱,但曹操却把甄后嫁与曹丕。曹丕又娶了郭贵妃。郭妃设计害死了甄后。后来曹丕把甄后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曹植。曹植见物思人,精神恍惚,来到洛河边,见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