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 : 古典戏曲的一种形式。产生于金末元初,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直接影响下吸收历代各种表演艺术的成果而形成的。中国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如宋代把各种滑稽表演、歌舞、杂戏统称为杂剧,宋元时用南曲演唱的南戏也称杂剧,明代还出现过一种南杂剧。不过通常则多指元杂剧。元代杂剧虽沿用杂剧的名称,但已形成了特定的体制,是我国戏曲史上完整而成熟的戏剧艺术。元杂剧在结构方面,基本形式是四折戏加一个楔子。每折戏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的开头或加在四折戏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但不能放在末尾。有时由于剧情的需要,可以使用两个楔子,也有的全篇不用楔子。每本戏的最后都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八句的对句,简要概括全剧的故事情节,并用正名最后的一句诗句做为全剧的题目。在乐曲的组合方面,都用北曲,每一折戏用一套曲,即同一宫调内的套曲,押同一个韵脚,联套次序有一定规律,伴奏以弦乐为主。在演员的表演方面,已具有唱、念、做、打的表演特点,角色也有了细密的分工,剧中的男女主角,分别由正末和正旦扮演,男女配角由冲末、贴旦扮演,此外,还有扮老人的孛老、扮老妇人的卜儿、扮小孩子的俫儿等各种角色,每一本戏由一个演员主唱到底,主角才能唱曲,配角只能说白。在舞台表演上,演员除了演唱以外,还有科白。科是表演动作和舞台效果; 白是道白,白有定场白、背白、旁白、带白等,而且必须先白后唱,这也是杂剧的定格。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和文学史上成就突出,对后世戏曲和文学有深远影响,现存作品全部收入《元曲选》和《元曲选外编》,共计一百六十余种,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和王实甫的《西厢记》 等。
杂剧
出版时间:19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