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性 : 是衡量文学作品对人民的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表现程度的概念。文学的人民性是十九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提出来的。他们指出: 民族生活不是统一的,有民众的生活和“有教养的社会” 的生活; 而文学必须表现人民的生活,首先要描写农民的命运。文学的人民性在于无情地批判统治阶级,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利益,在于真实而深刻地描写现实生活。文学反映人民的生活、思想、愿望的深度在于“究竟把某一时代和人民的 (自然意向) 表达到什么程度”(杜勃罗留波夫:《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他们把文学的人民性同揭露沙皇的专制统治和人民的解放斗争联系起来,同文学上的批判现实主义联系起来,用以评价进步作家及其作品所起的团结人民、反对农奴制的进步作用。列宁关于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的学说,关于“艺术是属于人民的”、无产阶级文学必须“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思想,以及毛泽东同志关于对过去时代作家作品的评价,首先必须看其“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的论述,是对人民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成为评价文学作品思想性的一项重要原则。文学的人民性大量存在于古今中外的进步文学作品中,一般地说,优秀的民间创作,由于直接表现人民的生活和愿望,因而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文学史上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优秀作家,或因社会阶级斗争的推动和启发,或因受反动当权者的排斥和打击,促使他们接近了劳动人民,从而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描写了人民的疾苦,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这类作品也具有人民性。另外,表现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某种人生经验的揭示的作品,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修养,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和生活上的教益,也有一定的人民性。文学的人民性与文学的阶级性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人民性的内涵比文学阶级性的内涵广泛得多。文学的人民性既是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学遗产时区别精华和糟粕的尺度,又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原则之一。
出版时间:1985-10 艺术构思 : 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思考活动,包括最初的创作动机、酝酿创作意图、选择、提炼题材、确定主题思想、考虑人物活动与事件发展的布局、寻找最恰当的表现形式等。艺术构..
出版时间:1985-10 创作过程 : 是作家艺术地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的过程,也就是作家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依据,把所经历、感受和认识的一定的现实生活,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加以再创造,表现为艺术形象的过程。从..
出版时间:1985-10 真实性 : 指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真实程度。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就要求文学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必须象客观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一样真实。只有这样,才能使读..
出版时间:1985-10 文学的社会作用 : 指文学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促进或阻碍作用。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社会生活决定文学,但文学一经产生又反作用于社会生活,..
出版时间:1985-10 概括化 : 是指作家将生活中积累的材料加以选择、集中,使它们更突出本质的意义,把同一类人物身上的本质特征概括、集中起来,使之更加完整、鲜明,更具有代表性。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不仅要注意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