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 : 印度上古时期的文献总集,是印度宗教、哲学、文学的基石,历来被当作圣典。“吠陀” 的意思是 “知”,“知识”。《吠陀》作为文献名称有广狭两义,狭义仅指最古的4部“本集”,广义则兼指后来附加的其他上古文献。这些文献的年代尚无定论。“本集” 中最早的作品可上溯到公元前1500年以前,最晚的则在前6世纪左右,而《吠陀》文献中最晚的则是公元前4、5世纪的产物。《吠陀》的4部“本集”是《梨俱吠陀本集》 (详见《梨俱吠陀》) 、《娑摩吠陀本集》(详见《娑摩吠陀》)、《夜柔吠陀本集》(详见《夜柔吠陀》) 和《阿达婆吠陀本集》 (详见《阿达婆吠陀》)。这些《吠陀》被定为神圣的经典之后,就成了神秘的著作,只许祭司和高等种姓的人学习,不许低等种姓的人接触。他们为了保持垄断地位,只在内部口头传授,不肯写成文字。这样一来,在传授中就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因而现在的《吠陀》有不同的传本,有的传本可能因中断而遗失了。直到19世纪《吠陀》才刊印出版。传授《吠陀》的各派曾编订了许多文献,称《梵书》(或译《净行书》)。然后又有各派的《森林书》 (或译《阿兰若书》)和《奥义书》。《吠陀》文献中还包括一些“经”书,如 《所闻经》、《法经》。《法经》是关于家庭生活、社会、政治及经济生活的一些法律性质的规定。此外还有附属于《吠陀》的其他书,与“经”书统称“吠陀支”。《吠陀》是印度上古时期的庞大的文献资料,包含了印度早期的文明史迹,表明了上古社会的发展状况,并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出版时间:1992-12 风起了 : 中篇小说。作者〔日本〕堀辰雄。发表于1936—1938年。小说以作者的个人经历为素材,试图表达一对男女的爱情将会给他们带来的幸福。主人公“我”与节子在夏天的高原上相遇并相爱。两..
出版时间:1992-12 费兹·艾赫默德·费兹 : 巴基斯坦乌尔都语诗人。出生在旁遮普省锡亚尔科特城。1931年拉合尔公立学院毕业后,先后取得文学及阿拉伯语学士硕士学位。曾任英语教师,报刊编辑和军队情报官员。1947..
出版时间:1992-12 费拉克·戈勒克普利 : 印度乌尔都语诗人。出生在戈勒克普尔城,原名拉古帕蒂·萨海衣,笔名费拉克。曾获阿拉哈巴德中央学院文学士和阿拉哈巴德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他写四行诗和抒情诗,也试..
出版时间:1992-12 风土记 : 和铜6年(713)日本元明天皇颁发诏书,令各国编撰地方志,要求记载各地物产的名目;土地的肥瘠; 地名的起源和流传于民间的古老神话、传说、歌谣等。这种地方志总称为《风土记》,又称《古..
出版时间:1992-12 浮云 : 长篇小说。作者[日本]二叶亭四迷。第一篇1887年6月,第二篇1888年2月,由金港堂出版。第三篇1889年7、8月发表于《都之花》。1891年由金港堂出版单行本。小说以明治维新后功利主义风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