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记 : 和铜6年(713)日本元明天皇颁发诏书,令各国编撰地方志,要求记载各地物产的名目;土地的肥瘠; 地名的起源和流传于民间的古老神话、传说、歌谣等。这种地方志总称为《风土记》,又称《古风土记》; 大多用汉文写成。现存的《风土记》仅有“出云”、“常陆”、“播磨”、“丰后”和 “肥前” 等5部,史称其为《五风土记》。其中保存完整,明记成书年代的仅有《出云国风土记》一书,其他均残缺不全,成书年代也不详。此外,尚有散见于各种古籍中的30余国《风土记》的残篇断简,现已辑成一书,称《古风土记逸文》。各地的风土记,虽经地方官吏之手编纂而成,但与《古事记》相比,显得不受,或少受朝廷神权思想的束缚。书中的神话、歌谣,尤其地名的传说,如“出云”的“国引” (创造国土) 、“常陆” 的“筑波山”等,大多保存了古朴的原貌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生活气息。
《绿风土》:张承志着。作家出版社1989年8月版。16.1万字。辑录作者1978至1988年的散文38篇。其中有《又是春天》、《初逢钢嘎·哈拉》、《我的桥》、《美文的沙漠》、《午夜的鞍子》、《静夜功课》、《潮颂》、《心火》..
《台湾风土杂咏》:孙殿起等编。时事出版社1984年12月版。5.6万字。根据台湾流行的竹枝词编成,共26首。诗词大都是清朝康熙至光绪年间驻台官员所写,由叶祖孚整理校订并加铨注。诗词洋溢爱国主义热情,肯定先辈人驱逐荷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