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爱情 [俄国]丘特切夫 : 啊,临到我们垂暮的时辰,
我们爱得更温情,更近乎迷信……
照耀吧,照耀吧,临别之光——
黄昏的红霞,最后的爱情!
阴影已遮没了半壁天,
唯有一抹余晖在西天流连,——
等一会,等一会,迷人的傍晚,
延长点,延长点,销魂的缱绻!
哪怕血脉已日益枯涩,
心中的温情却没有变凉……
啊,你——最后的爱情!
你既是仙境又是绝望。
(飞白译)
【赏析】
丘特切夫的爱情诗,也像他写自然题材的诗一样著称。他的爱情诗与众不同,带着一种奇特的冷隽的芬芳,屠格涅夫曾这样评价:“丘特切夫的天才的本性不是面向稠人广众的,不是期待群众欢呼的。要想充分评价丘特切夫,读者必须自己有比较精微的理解能力。紫罗兰的香味不能达到二十步以外,必须走近去领略它的芬芳。”
丘特切夫爱情诗中最优秀的,是他最后的“杰尼谢娃组诗”。诗人年近半百时,与女青年叶莲娜·杰尼谢娃发生了不合法的恋情,这一恋情遭到上流社会的猛烈谴责与抨击,但仍持续十余年时间,直到叶莲娜不幸死于肺病。丘特切夫为叶莲娜写的爱情诗和悼念诗,是这段历程的内心日记。他早期爱情诗中就有的“混沌”色彩加强了,变成了“劫数”主题,其深刻的悲剧精神在俄国爱情诗中是独一无二的。组诗中塑造的叶莲娜·杰尼谢娃的形象——一个向上流社会挑战的悲剧女主人公形象,与其后出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娜丝塔霞·费利波芙娜、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交相辉映。而诗人的自我形象,则以对叶莲娜的内疚和负罪感为显著特色,这亦与诗人的一片深情构成了劫数般的矛盾。
《最后的爱情》是组诗中的名篇,作于诗人五十岁之时。
人,这种追求终极的生物,永远不可能达到“终极”,但是却不可避免地要达到“最后”——例如走最后一步路,度过最后一个春天……当“最后”这个劫数的字眼与“爱情”这个美满的字眼相撞时,就迸出了悲剧的火花……
与富有青春年华而对此毫不吝惜的少年相反,我们看到诗人的痴情是多么缠绵缱绻,——这是一种黄昏催迫下的缠绵缱绻。为了形容这一片痴情,诗人用了“迷信”二字,这二字用得很怪,出人意外。但读者一旦读到这二字之后,马上就明白了: 这是不可替换的一个词,它不是“想”出来的,而是生来就在这里的。
我们也感到了诗人的心境是多么深沉苍凉,——为了表现这种心境,在诗的结尾,诗人断然用上了与爱情格格不入的“绝望”二字,这也用得很怪,然而同样是一个具有不可替换的力量的词。全诗中悲剧性的伏线在这儿爆发了,在读者心中也引起了一阵强烈的悸动。
(飞白)
出版时间:2009-10 霍乱时期的爱情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 【作品提要】 八十多岁的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为了抓住飞上芒果树的鹦鹉失足摔死了,他的遗孀费尔米纳·达萨重新受到五十多年前的初恋情人费洛伦蒂纳..
出版时间:2009-10 冤家,一个爱情故事 [美国]辛格 : 【作品提要】 赫尔曼的妻子塔玛拉和两个儿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许多犹太人一样,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生死未卜。而赫尔曼在女仆雅德维珈帮助下,侥幸躲过一劫..
出版时间:2009-12 爱情 [阿富汗]阿卜杜勒·拉赫曼 : 爱情的创伤非同一般, 它的痛苦最难品尝, 爱情的心只有相爱者彼此知晓, 对于其他人则秘而不宣。 爱情似乎非常奥妙, 然而身在其中却不以为然。..
出版时间:2009-12 我为爱情受了多少委屈 [波斯]哈菲兹 : 我为爱情受了多少委屈,请不要问, 我吞了多少离恨别绪,请不要问。 我浪游天下,找到了一位魔女, 她有何等迷人的魅力,请不要问。 我在她门口思慕,思慕门..
出版时间:2010-03 勿以爱情为戏 [法国]缪塞 : 【作品提要】 拜迪康在巴黎获得博士学位,回乡要与青梅竹马的表妹卡蜜儿完婚,全家人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父亲和两位家庭教师均喜气洋洋地欢迎一对新人,但卡蜜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