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游者的夜歌 [德国]歌德 : 一切峰顶上
一片宁静,
一切树梢
感不到
一丝微风;
林中鸟群已沉默。
稍等,顷刻,
你也将安静。
(飞白译)
【赏析】
1780年的一个秋高气爽的晚上,歌德登上耶拿附近的吉克汉山。山不太高,但因位于德国高地的边缘,北临易北河平原,所以视野开阔。这是歌德在魏玛公国任职的时期。诗人因繁忙而鄙俗的事务而烦恼,甚至觉得窒息,一旦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感到特别亲切清爽,仿佛涤净了人世的浊尘。于是他在山顶本屋中题下了这首小诗。
这时,歌德31岁,青年时期的狂飙精神已开始静寂,处在自然的怀抱中,大自然的宁静和淡淡的哀愁渐渐浸透了诗人的心灵,心灵和自然产生了一种融合感、默契感、宁静感。这是狂风暴雨之后的安静。
与他的“晚歌”相对,这首诗叫做“夜歌”。至于“浪游者”,则是歌德在魏玛时期得的外号。这是由于他为小朝廷的事务所烦,常到野外漫游而获得的。
《浪游者的夜歌》篇幅很小,词句极为简练,意象也极单纯,诗人的笔只轻轻点出了宁静的“峰顶”、“树梢”和“鸟群”。那么,这首诗何以会成为歌德的传世绝唱呢?它的神奇魅力究竟何在呢?看来,这与歌德的泛神论思想是分不开的。
歌德的思想与泛神论哲学家斯宾诺莎接近。他认为自然循着永恒的必然的规律而运行,而起作用,这种规律是神圣的。他认为自然对谁揭开其秘密,谁就感到不可抗拒的渴望,向往着那最可贵的解释者——艺术。诗人,就是和自然默契的人。
歌德的泛神论思想在许多作品中都有表现,然而正如海涅所说,在短诗中表现得最纯粹、最可爱:“斯宾诺莎的学说咬破了数学形式的茧子,变成了歌德的诗,飞舞在我们周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无法言传的魔力。那和谐的诗句像一个温柔的情人一样缠住你的心,用它的思想吻你,用它的词句拥抱你。”《浪游者的夜歌》正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1831年秋天,歌德写完《浮士德》第二部后,感到他的一生任务已经完成,重登此山,在破旧的小木屋里找到了这首用铅笔题写的诗。这时歌德已83岁高龄,他的妻子、儿子、他的好友史泰因夫人、席勒,还有歌德应邀来到魏玛时年方16岁的公爵……都已先他而去世了。老诗人抚着旧时笔迹,泪流满面地念道:“稍等,顷刻,/你也将安静。”半年后歌德逝世,这首诗就这样成了歌德的绝唱。
(飞白)
《海外浪游记》:[美]马克·吐温着。荒芜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7月版。21万字。作者一共写了5部游记,两部是写欧洲的,本书是其中一部。书中描写游历欧洲时的所见所闻,有许多有意义的故事,如光照千古的法式决斗、欧洲大..
出版时间:2009-12 银杏 [德国]歌德 : 这样叶子的树从东方 移植在我的花园里, 叶子的奥义让人品尝, 它给知情者以启示。 它可是一个有生的物体 在自身内分为两个? 它可是两个合在一起, 人们把它看成一个? 回答..
出版时间:2009-12 自然和艺术 [德国]歌德 : 自然和艺术,像是互相藏躲, 可是出乎意外,又遇在一起; 我觉得敌对业已消失, 二者好像同样吸引着我。 这只在于真诚的努力! 只要我们用有限的光阴 投身艺术而全意全心..
出版时间:2009-12 浪游者的夜歌 [德国]歌德 : 一切峰顶上 一片宁静, 一切树梢 感不到 一丝微风; 林中鸟群已沉默。 稍等,顷刻, 你也将安静。 (飞白译) 【赏析】 1780年的一个秋高气爽的晚上,歌德登上耶拿附近的..
出版时间:2009-12 迷娘曲 [德国]歌德 : 你可知道那柠檬花开的南国? 暗绿的叶间橙子燃着金黄的火, 恬静的桃金娘啊,高扬的月桂, 来自蓝天上的和风轻轻地吹, 你可都知道吗? 向彼方!向彼方—— 我愿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