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文学之争——台湾文坛一笔 : 流水账 作者廖汉臣。初载于1954年8月20日及12月10日《台北文物》杂志。初收入李南衡主编、明潭出版社出版的《日据下台湾新文学·文献资料选集》。
本文是专题评述台湾新旧文学论争的重要文献,全文近4万言。史料丰富、翔实,观点持平、客观。本文序论指出:“台湾反日民族解放运动使台湾文学急骤地走上了崭新的道路,它的目标是要求‘民主’与‘科学’。这目标正与中国革命的历史的任务不谋而合地取得一致”。“中国新文学运动发生于民国六年,台湾新文学运动是发生于民国十三年,相距八年。中国新文学运动始于‘文字的改革’而终于‘文学的改革’,台湾新文学运动亦步其后尘,由黄呈聪、黄朝琴提倡白话文于先,张我军提倡诗学的改革于后”。所以作者肯定“台湾新文学运动是受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影响而发生的”。但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由于“不断地受着日政府的压迫和旧文人的阻挠”,新旧文学不断地继续着抗争。文章把台湾新旧文学的论争分为三个时期,进行了相当详细的介绍。第一期的论争从1924年11月21日张我军发表《糟糕的台湾文学界》开始,至1925年8月25日发表《新文学运动的意义》,由对旧文学发起攻击到提出建设新文学具体的主张。第二期的论争,始于1925年,止于1940年。第三期的论争,是指1941年“发生的 ‘台湾诗人七大毛病的论争’ 而言”,这次“对旧文学阵营进行最严历评判的也是旧文学阵营的人”。作者在《结论》中说: “过去的新旧文学的论争,是经过三个时期而发展下来的。就这论争的整个过程看来,可以说: 最初一个阶段,是新旧二个对立阵营的抗争时代,其次的一个阶级,是旧文学阵营的挨打时代,再次的一个阶段,是旧文学的内讧时代”。作者并指出,旧文学阵营虽然受不了时代洪流的冲击,内部自行分化瓦解,但因日政府要利用旧诗人而采取宽大政策,使旧诗人的活动苟延残喘到光复前夜。而新文学阵营虽然乘着时代的潮流,建造了相当广大的地盘,但却受到日政府的摧残,在抗日战争发生后即被禁止活动,陷于停顿。
《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得奖作品集刊(10)》:杜淑贞等着。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4月版。17.7万字。收辑1990年获得“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的作品27篇。小说有杜淑贞的《十二岁的故事》、海笑的《那年我十六岁》等3篇;故事有石·..
《蒙古族儿童口头文学选编》:舍·宝音涛克涛夫等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年4月蒙古文版。74万字。2册。上册收入摇篮曲、绕口令、谜语、儿歌、儿童诗、斗智词、三句格言、游戏词、好来宝、格言、谚语、训词、祝词、赞..
《1979—1989上海儿童文学选》:少年儿童出版社编选。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1月版。53.3万字。收辑110位作家的短篇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故事、散文、报告文学、童话、寓言、诗、科学文艺、剧本,低幼文学等。分为7辑,各辑..
《新时期儿童文学优秀作品选》: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湖北省少年儿童文学会编。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3月版。25万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有21篇,是中国作协湖北分会评选出的“湖北省1980-1985儿童文学优秀作品”获奖..
《中国现代作家儿童文学精选》:王泉根主编。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7月版。58万字。收录从20世纪初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116位作家的130件代表作品。其中包括梁启超、黄遵宪、沈心工、孙毓修等中国现代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