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化协会 : 1921年10月17日成立于台北。成立大会于台北召开,出席会员300余人。它是在留日台湾学生的思想启蒙运动影响下,由台北医专学生酝酿发起,在蒋渭水指导下成立的。林献堂任该会总理,林幼春、杨吉臣为协理,蒋渭水、蔡培火为专务理事。赖和、连温卿、林呈禄、黄呈聪、蔡惠如、杨肇嘉等33人为理事。它是台湾岛上第一个大型的文化团体,拥有会员1032人,“罗致了当时台湾的‘青年才俊’,其中有许多是在学习中的大专学生” (陈少廷《台湾新文学运动简史》)。该会成立后即致力于台湾议会设置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主要活动地区在台北、台中。在各地设立读报社,陈列展览包括大陆在内的各地报纸杂志以启发民智,交流信息;以“助长台湾文化之发达” (总则第二条)为目的,先后开设文化义塾、台湾通史讲习会、通俗法律讲习会、通俗卫生讲习会、通俗学术讲座、台湾学术讲习会、台南西洋历史及经济讲习等各种讲习会,向民众通俗宣传讲解有关台湾历史、经济、政治、法律以及岛内现状的种种知识;组织新光剧团,成立“星光演剧研究会”等,到全岛各地巡迴演出,开展话剧运动;举办普及型电影放映,深入农村,向农民灌输科学、民主新观念。据不完全统计,自1923年至1926年的3年期间,该会在各地组织讲演会700多次,电影、戏剧活动近千场,在台湾学生、民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引起了强烈反响,推动了台胞的爱国民族意识高涨,各地成立了“青年会”、“日新会”、“妇女协进会”等进步组织,多次组织发动了反日抗暴斗争。通过这些活动,该会成为台湾全岛推动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与1920年成立并在日本国内开展活动的“新民会”内外呼应,明确提出了“台湾者中国人之台湾”等口号,形成了台湾新文化运动史上的第一个高潮。由于该会成员思想状况和政治倾向的复杂,该会在如何开展启蒙教育上的主张不尽一致。林献堂等受梁启超社会改良思想影响较大,主张“非武装抗日”,通过和平请愿等合法斗争去争取民族自决权,被日本殖民当局视为“自治主义派”的核心人物。连温卿、王敏川等人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主张进行工农革命运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被称为“无产青年”派。蒋渭水等则动摇于这两派之间。但该会在反对日本殖民统治、抵制同化政策、保卫民族文化上始终是一致的,这就使得它 “是由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压制、榨取与歧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与近代民主主义思想为中心,而增强对祖国的民族的同心力所凝结而成的” ( 《台湾民族运动史》) ,在对台湾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启蒙中作出了重要贡献。1927年,该会内部分裂出 “台湾共产党”,“台湾民众党”等组织,该会遂停止活动。
《列宁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苏]戈尔布诺夫着。申强等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年2月版。18万字。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是成立于十月革命前夕的一个群众性组织,其领导权自成立之日起便落在马赫主义者、“前进派”头目波格丹..
《夏目漱石与中国文化》:吴鲁鄂着。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9月日文版。8.5万字。分4章:一、夏目漱石与中国古代文学;二、老庄思想的接受者夏目漱石;三、夏目漱石的思想与老子的“道”;四、夏目漱石的思想与庄子的“逍遥游”。..
出版时间:1993-09 文化人类学 : 美国恩伯(Carol R. Ember—Melvin Embers)夫妇合著。由美国普林蒂斯·霍尔出版公司(Prentice Hall Inc)出版,到1985年已出至第4版。本书是美国最受欢迎的一部文化人类学专著。文..
《台湾轶事》:聂华苓着。北京出版社1980年3月版。8.7万字。短篇小说集。作者为美籍华裔女作家,本书收其1949-1964年在台湾所写的10篇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以写实主义手法,塑造了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抒写青年人的情趣,..
《文化苦旅》:余秋雨着。知识出版社1992年3月版。23.4万字。由4部分内容组成:一是以《道士塔》、《莫高窟》、《柳侯祠》等篇为代表,通过对华夏大地现存古迹的考察,表现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文人多难命运的深沉探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