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 : 这是马克思在其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文学的社会本质属性做出的规定性说明。文学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部门,又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作为前者,它具有上层建筑的基本特性,即它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并为其所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作为后者,它又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性,即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为一定的社会存在所决定。所谓社会意识,就是社会的精神生活,即社会的思想生活。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不是凭空产生的,诚如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文学是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社会生活是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的唯一源泉。文学是通过作家头脑对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结果。所谓能动的反映,即不是照相式的反映,而是对社会生活的分析、选择、加工和改造,其中融合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切感受、体验和理解。作家作为反映或创作主体,由于其各自的主观条件不尽相同,因此而反映社会生活时,其作品就会存在倾向性正确与否的差异,存在着真实性高与低以及真实与否的差异,但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作家的思想立场和世界观。在阶级社会中,作家不可能超然于阶级之外,因而作家总是要按照一定阶级的世界观、审美趣味进行创作,所以,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在阶级社会中,就其基本性质而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