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法

    义法 : 中国古代对于文章写作的一种要求。“义法”一词,出于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指的是孔子写作《春秋》的褒贬原则与为文准则。宋代欧阳修在《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中主张史传文学要“事信言文”,“事信”为史实方面的要求,即不虚美,不隐恶,这成为后来“义法”说中“义”的前身,“言文”为文学方面的要求,这成为后来清代桐城派所谓“法”的前身。到清代,桐城派大力提倡“义法”,“义法”就成为一种写作古文的准则。桐城派始祖方苞在《又书货殖传后》中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又在《古文约选凡例》中说: “《易》、《诗》、《书》、《春秋》及《四书》,一字不可增减,文之极则也”。认为儒家经典著作是体现“义法”的最完美的作品。所谓“义”、“言有物”,是指文章要有符合儒家传统的充实内容;所谓“法”、“言有序”,是要求在文章的组织形式上依据《四书》、《五经》、《史记》及唐宋古文家的文章规范,表述得体,达到“雅洁”的标准。

为您推荐

赋得

赋得 :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诗。科举考试中常用的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应制之作或诗人集会分题也这..

试帖诗

试帖诗 : 诗体名。即“赋得体”,起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多歌功颂德之作。文人平..

进退格

进退格 : 律诗用韵的格式。也叫进退韵。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

尖叉

时文

时文 : 时下流行的文体。旧时对当时科举考试所采用文体的通称。如唐宋时用以称律赋,明清时用以称八股文。在北宋前期,杨亿、刘筠等人的骈俪文体风行一时,也称时文,欧阳修在《记旧本韩文后》曾说及..

拗体

拗体 : 作诗术语。指不依律、绝诗每句平仄规定的常格而加以变换的诗。“拗”主要指五言的第3字和七言的第5字的变换,有时也变换第2、4、6字的平仄。诗人中有故意为之者,以矫近体诗圆熟之弊。唐代杜..

赋韵

赋韵 : 即“分韵”,作诗方式之一,“赋”是给予或分配的意思。《南史·曹景宗传》曾载:“景宗振旅凯入,帝于华光殿宴饮连旬,令左仆射沈约赋韵,景宗不得韵……启求赋诗……诏令约赋韵。时韵已尽,唯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