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

    《离骚》 : 《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有人称为《离骚经》、《离骚赋》、《骚》等。对篇名的含义,司马迁释为“离忧”,班固释为“遭忧”,王逸释为“别愁”,也有人释为“牢骚”或“劳商”(楚国古曲名)。其写作年代不能确考,有人认为作于怀王时遭谗被疏之后,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时被放逐之后,也有人认为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
《离骚》的基本内容是表现诗人对以“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为内容的“美政”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斗争。全书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已往历史的回溯,叙述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抱负以及辅佐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和受馋被疏的遭遇,表明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后半部分是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先写因女媭劝责而陈词重华,从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中肯定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进而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结果欲见天帝而不得,欲求美女而无获;继写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以决去留,决定听从灵氛劝告,去国远游,但在乘龙西游之中看见楚国故土,终不忍离去,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前半部分重在叙写现实,后半部分重在驰骋想象。全诗无情地揭露斥责了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热爱国家、嫉恶如仇的伟大精神和修身洁行、坚贞不屈的高尚人格,司马迁称其“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离骚》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是具有极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它由诗人自己的理想、遭遇、热情、痛苦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使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富有个性特点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出现了集中表现诗人个性的诗篇。它驰骋想象,大量运用、自由驱使各种神话传说,把历史、现实、天国、人间、幻境交织在一起,创造出奇特瑰丽、绚烂多彩的神话幻想世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具有高度的浪漫主义特点。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抽象的意识品性和复杂的现实关系,把《诗经》中单纯、片断的比兴发展成为连贯、系统、整体的比兴,使之具有了明显的象征性质。规模宏伟,结构雄阔,气势磅礴,感情奔腾澎湃,抒情之中又有情节的发展,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语汇丰富,词藻华美,大量地使用方言词汇、双声叠韵词和虚词,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色彩。句式整齐中有变化,错落中见整齐,又多用对偶、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起伏跌宕、一唱三叹的韵致。《离骚》高度的艺术成就与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为一体,使它成为光照千古的绝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参见“屈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