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文质彬彬:孔子关于仪表与情操相统一的人格修养准则,也作为审美批评准则之一,泛指个人审美修养。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是文饰、文采、文华,指礼节仪式;质,是质地、实质、质朴,指未经文饰的自然状态;彬彬,何晏引包咸曰:“文质相半之貌。”意谓摒弃“质胜文”与“文胜质”之片面性,达到文与质的统一。“文质彬彬”要求君子言容声色,生活各方面之教养及趣味与其内在的伦理道德品质完美地统一起来。反映了孔子理想人格。
即有教养、有才能,有智慧,有尊严者。后来用“文质彬彬”泛指人举止温文儒雅的样子,偏离了孔子的原意。
为您推荐
“文质彬彬”:
出自《论语》。
原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④引申到文学作品,要求内容与形式兼备。..
[四书]文质彬彬:孔子关于仪表与情操相统一的人格修养准则,也作为审美批评准则之一,泛指个人审美修养。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是文饰、文采、文华,指礼节仪式;质,是质地、..
[四书]世:①世代,父子一辈叫一世。
《论语·为政》:“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尽)。”②三十年为一世。
《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后世无传焉..
[四书]玉振:意谓击磬以收众余音。
玉,指玉或石制的乐器,如磬之类;振,收,宣告结束。《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四书]公伯寮:孔子弟子。
姓公伯,名寮,一作僚,又作缭、辽,字子周。春秋末鲁国人。《论语·宪问》:“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及《论语》注乃均以为孔子弟子,而《孔子家语·弟子解》无其人。
唐司马贞..
[四书]勿欺也,而犯之:孔子所主张的事君之道。
意谓不要欺骗君主,但也不要怕冒犯他。《论语·宪问》:“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事君之道,义不可欺,当能犯颜谏争。
”刘宝楠《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