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四书管窥

[四书]四书管窥:原为五卷。

史伯璿,平阳(今属浙江)人,字文玑。少嗜学,博通经史,深得朱熹学说宗旨,终身隐居不仕。另有《管窥外编》。伯璿历三十年撰成《四书管窥》,此书引赵顺孙《四书纂疏》,吴真子《四书集成》、胡炳文《四书通》、许谦《读四书丛说》、陈栎《四书发明》及饶鲁、张栻诸说,取其与朱熹《四书集注》异同者,各加论辨于后;诸说自相予盾之处,也逐条胪列,并修正厘定。

此书大旨,与刘因《四书集义精要》略同;在方法上刘因侧重于删除繁复,而伯璿侧重于剖析别白,故《四库提要》称道:“于朱子之学颇有所阐发,考朱子着述最多,辨说亦最伙。”虽然书中偶有审核欠精、矛盾抵牾之处,但从整体上看,这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着述。

此书版本较多,其中元永嘉郡学刻本已残,存《大学》、《孟子》各一卷、《论语》二卷,佚《中庸》一卷,凡四卷;元刻明修本已残,仅存《论语》上一卷;清初抄本,不分卷;《四库》本,分《大学》、《中庸》、《孟子》和《论语》上各为二卷,缺《论语》下二卷,凡八卷;清抄本,八卷;《敬乡楼丛书》本全,《大学》一卷、《中庸》三卷、《论语》上下和《孟子》各二卷,凡十卷。



为您推荐

《郭沫若文学研究管窥》

《郭沫若文学研究管窥》:黄侯兴编着。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版。22.1万字。分10个部分。一、六十年研究钩沉;二、《女神》的基本评介;三、诗人艺术个性探索;四、泛神哲学思想的讨论;五、前期文艺思想研究的分歧;六、世界..

《管窥小识》

《管窥小识》:笔记。明佚名撰。四卷。《四库全书总目》据其书推断作者为明嘉靖,万历间大臣之子。王重民先生据北图所藏明钞本下书口刻有“澹生堂钞本”五字,因考祁承《澹生堂书目》卷三正载:“管窥小识,四卷,朱维京《征信丛..

[四书]中庸管窥

[四书]中庸管窥:一卷。 廖纪,字时陈,一作廷陈,东光人。弘治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卒赠少傅。撰有《大学管窥》、《童训》等。此书不用朱熹章句,亦不从郑玄旧注,分《中庸》为二十五段,与章句同者十四段,其余分段大多牵强,未能深思文..

[四书]四书管窥

[四书]论孟精义

[四书]论孟精义:三十四卷。 隆兴元年(1163),朱熹曾辑诸家论说《论语》为“要义”一书,其本不传。乾道八年(1172),因复取二程、张载及范祖禹、吕希哲、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侯仲良、尹焞、周孚先等十二家之说,荟粹..

[四书]夏礼

[四书]夏礼:意为夏代制定的礼制。 《论语·为政》:“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

[四书]硁硁(kēng kēng)

[四书]硁硁(kēng kēng):①坚固的小石。 此指固执、狭小,不求大义,不够通达。《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②击石声。意为敲击石磬发出专一坚确的声音。 《论语·宪问》:“鄙哉!硁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