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国家重臣。
多指御史一类的言官。《大雅·烝民》三章:“出纳王命,王之喉舌。”毛《传》:“喉舌,冢宰也。”郑《笺》:“出王命者,王口所自言,承而施之也。纳王命者,时之所宜,复于王也。其行之也,皆奉顺其意,如王口喉舌亲所言也。”朱熹《集传》:“出,承而布之也。纳,行而复之也。
喉舌,所以出言也。”
比喻国家重臣。
多指御史一类的言官。《大雅·烝民》三章:“出纳王命,王之喉舌。”毛《传》:“喉舌,冢宰也。”郑《笺》:“出王命者,王口所自言,承而施之也。纳王命者,时之所宜,复于王也。其行之也,皆奉顺其意,如王口喉舌亲所言也。”朱熹《集传》:“出,承而布之也。纳,行而复之也。
喉舌,所以出言也。”
“耳目喉舌”论:对各种将新闻媒介视为耳目喉舌的新闻观点的统称。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便已开始使用“耳目喉舌”的概念,用于表述报刊的功能和作用。在我国,梁启超于1896年最早将报刊“去塞求通”的功能用“耳目喉舌”..
人民的喉舌——邹韬奋论报刊:复旦大学新闻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出版。本书编入邹韬奋从1926年到1944年有关报刊出版的文章119篇,依年代排列。本书所体现邹韬奋关于报刊的观点概括起来有五方面:1.报刊的基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