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毛诗古音考四卷

[诗经]毛诗古音考四卷:

(明)陈第撰 陈第(1541-1617)明福建连江人,字季立,号一斋。

万历时诸生。早年在俞大猷幕下,后随戚继光平定倭乱,出守古北口,任蓟镇游击将军,在镇10年,去职后周游四海。晚年埋首着述,研究音韵,认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充分论证了古今音的不同,为后世开辟研究古音的途径。他善诗,藏书极富,号世善堂。

着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读诗拙言》、《寄心集》、《一斋诗集》等。研习古韵者,始自(宋)吴棫的《韵补》。

然《韵补》一书,杂割裂,谬种流传,古韵很乱。(清)顾炎武作《诗本音》、江未作《古韵标准》,以经证经,始廓清妄论。

而开先路者,则陈第此书实为首功。

书的大旨以为古人之音,原与今异。开今所称叶韵,皆即古人之本音。非随意改读、辗转牵就。

如母必读米、马必读姥,京必读疆,福必读僵之类。历考诸篇,悉截然不紊。左传国语易经,离骚楚词,秦碑汉赋以至上古歌谣,箴铭颂赞,往往多与诗合,可以互证。

于是排比经文,参以群籍,定为本证旁证二条。

本证者,诗自相证,以探古音之源。旁证者,他经所载,以及秦汉以下去风雅未远者,以竟古音之委,钩稽参验,本末秩然。其用力可谓笃至。虽其中如素音为苏之类,不知古无四声,不必又分平仄。

家又音歌、华又音和之类,不知为汉魏以下之转韵,不可以通三百篇。皆为未密。然所列四百四十四字,言必有征,典必探本。视他家执今韵部分,妄以通转古音者,相去万里。

初,第作此书,自焦竑以外,无人能通其说,故刊版旋佚。此本及《屈宋古音义》皆建宁徐时作购得旧刻,复为刊传。虽卷帙无多,然欲求古韵之津梁,舍是无由。此书今见《一斋集》;《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明辨斋丛书四集》。又《毛诗古音考四卷附录一卷》,见《学津讨原第四集》嘉庆本、景嘉庆本;《音韵学丛书》。

为您推荐

上古音➀

上古音:亦称“古音”。是以《诗经》、《楚辞》和先秦的其它韵文、《说文解字》的谐声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借助于先秦(包括两汉)文献中的异文、异读、古读、声训、方言材料,归纳考证出来的先秦(包括两汉)时期的语音系统..

上古音手册➀

上古音手册:音韵书。唐作藩编着。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写印本。是从今音查检一个字的上古音的工具书。本书收先秦两汉古籍中常用字8000多个,依现代汉语音序排列。今音声、韵、调全同者列为一组,再按上古音的异同分条..

汉字古音手册➀

汉字古音手册:古音字典。郭锡良编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本书主要依据《说文解字》、《诗经》及其他秦汉以前古籍,收字8000多个,按今音的韵母分部排列,同韵字又按声母排列;每个字头前标注今音(用汉语拼音方案),字后注..

古音有连读音变说(语言)

古音(语言)

古音(语言):①也叫“古韵”。同“今音”相对。周秦两汉的语音。广义包括上古音的声、韵、调,狭义指以《诗经》、《楚辞》押韵为中心的周秦两汉韵。②同“时音”相对。上古音和中古音的合称。③日本汉字音之一。反映从周..

上古音节结构观(语言)

上古音节结构观(语言):关于上古汉语音节结构的观点。主要分岐是上古音节是否都具有辅音韵尾。继高本汉之后,陆志韦、李方桂等把上古音全部阴声韵都拟为具有浊塞音韵尾,使上古汉语完全不具备开音节,认为谐声系统和《诗经》..

古音邪纽归定说(语言)

古音邪纽归定说(语言):也叫“古音无邪纽说”。关于上古声母的学说。钱玄同《古音无“邪”纽证》(1932年)创立此说。钱氏云:“考《说文》九千三百余字中,徐鼎臣所附《唐韵》的反切证‘邪’纽的有一百零五字,连重文共一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