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庚(1911~  )

    张庚(1911~  ) :   中国戏剧理论家、教育家、戏曲史家。原名姚禹玄,湖南长沙人。生于1911年 1月22日。1932年在武汉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武汉分盟工作,1934年在上海任剧联常委,抗日战争爆发后,组织蚁社流动演剧队进行抗烧宣传活动。1938年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解放战争期间,任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副院长兼文工团四团团长。1950年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52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后又兼任中国戏曲学院院长。1979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30年代,张庚从事话剧运动,撰写关于话剧的评论和研究文章,并著有《戏剧概论》出版。到延安鲁艺后,讲授戏剧概论和话剧运动史,有《戏剧艺术引论》出版。40年代初从事秧歌剧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又致力于新歌剧的创立和研究工作。嗣后则以主要精力从事戏曲研究工作,同时也关注着话剧和歌剧的发展。
  张庚早年曾翻译过德国唯物主义艺术史家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中部分章节,并从事剧本创作和导演的艺术实践。他参加过《保卫芦沟桥》等剧本的集体创作,改编、创作过话剧《秋阳》、歌剧《异国之秋》、《永安屯翻身》等,还导演过多部话剧、歌剧,写过不少有关戏剧的文章,及时总结了戏剧运动的经验,推动了戏剧运动的发展。
  张庚强调,创作、评论都要为读者和观众着想,他在30年代的一篇评论中指出:"真正的批评应当是为读者──观众来解释着作品的内容,它成功的原因,或者它之所以不能达到最崇高的境界的原因等等。"针对当时剧运内部和群众理论水平不高的情况,他致力于戏剧基本理论的研究和普及,并综合艺术的特点阐述了剧本、演员、导演、舞美、音乐等各个部门在戏剧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戏剧与观众的密切关系,强调了演出的艺术完整性。1942年在延安出版的《戏剧艺术引论》对这些理论问题做了更为深入和详细的阐述。
  张庚重视民族戏剧遗产和民族戏剧形式。他在1939年写的《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一文,对此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他主张:"要彻底转变过去话剧洋化的作风,使它完全适合于中国广大的民众","目前最主要的工作方向就是大众化。大众化这口号,在现阶段具体化起来,就是民族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继续深入探讨了话剧民族化的问题。张庚是中国较早介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人。他尊重民族艺术传统,注意洋为中用,反对片面理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他对戏曲史的研究卓有成就,也是中国话剧史最早的研究者之一。1954年《戏剧报》连载了他的《中国话剧运动史初稿》,论述了中国话剧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特点。他认为中国"话剧的产生,并不是把某种外国的戏剧形式简单地运输到中国来的结果;也不是由于当时人们主观追求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因而在我国发生的一种特殊现象,而是在舞台上表现新生活的强烈要求的实现。"几十年来,张庚一面研究戏剧创作中的实际问题,一面通过这些研究总结中国戏剧体系的特点,在他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剧诗"说理论。

为您推荐

朝仓摄(1922~  )

朝仓摄(1922~  ) : 日本女舞台设计家。1922年 7月16日生。毕业于法国艺术学院。1942年后曾以绘画作品多次获奖。1980年获《戏剧》舞美设计奖、日本电影学会优秀美术奖。1983年为在雅典演出的《美狄亚公主..

赵丹(1915~1980)

赵丹(1915~1980) :   中国话剧、电影演员。原名赵凤翔,祖籍山东肥城。1915年 6月27日生于江苏扬州。童年时代在江苏南通度过。赵丹在浓厚的戏剧气氛中成长,上中学时和同学顾而已、 朱今明、钱千里等人组织..

《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

《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 : 中国话剧运动史料汇编。共3辑,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分别于1958年6月、 1959年4月、1963年4月出版。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原拟继续进行的史料搜集和出版工作被迫中断。  ..

郑榕(1924~  )

战士剧社

战士剧社 : 中国文艺团体。1930年成立于江西苏区,隶属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它的活动可分 3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1930~1937年。剧社创建初期属业余性质,在战斗空隙中集中机关和部队的文..

郑振瑶(1936~  )

郑振瑶(1936~  ) :   中国话剧、电影演员。生于1936年11月,安徽省灵壁县人。1949年在上海考入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剧团当演员。1954年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学习,1958年毕业后参加中央实验话剧院任演员。先..

袁牧之(1909~1978)

袁牧之(1909~1978) :   中国话剧、电影演员、编剧、导演,中国电影事业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909年3月3日生于浙江宁波。13岁到上海读中学,即开始业余演剧活动,成为洪深主持的戏剧协社的一名小演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