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八行体 : 一种固定的法国诗体,由八行构成,只使用两个韵脚,依下列格式排列:ABaAabAB(大写字母表示重复行)。例如英国诗人亨利的一首八行体诗: (W. E. Henley) (W·E·亨利)
Easy is the triolet,
If you really learn to make it!
Once a neat refrain you get,
Easy is the triolet.
As you see! -I pay my debt
With another rhyme. Deuce take it,
Easy is the triolet,
If you really learn to make it!
八行体诗作也易,
只要你悉心学习!
写出一个好的叠句,
八行体诗作也易。
你看!我的债已清
只要再用一韵。神来之笔,
八行体诗作也易,
只要你悉心学习!
这种诗体难在写好精致巧妙的重复诗行,既要使它显得自然得体、合情合理,还要使它能够包含多种意思,或者能够明显地表示意义的转折。
据O·布洛克和W·冯·瓦特堡的考证(见《法语词源词典》第三版,1960年),八行体诗一词最早见于1486年。然而,就我们所知,这种诗体的出现要早得多,因为最简单的十四行回旋曲形式可追溯到13世纪,如阿德尼·勒·罗伊的《克莱奥迈达》。后来,这种诗体经德尚和弗鲁瓦萨尔等中世纪诗人的培植而渐臻完善。到15世纪末,这种诗体开始受到冷落,16世纪时已被弃之不用。17世纪时,樊尚·瓦蒂尔和拉封丹将其复活,有过短暂的流行。到了19世纪,阿尔方斯·都德,尤其是泰奥多尔·德·邦维尔再次使其复兴。
除了虔诚的无名诗人帕特里克·凯里在1651年写过几首宗教韵味浓郁的八行体诗以外,英国在近代以前没有用英语写的八行体诗。嗣后这种诗体由罗伯特·布里吉斯引进英国,并在19世纪后期一度甚为时兴。善于写八行体诗的现代诗人,如奥斯汀·多布森、H·C·邦纳、W·E·亨利等,一致认为这种诗体适合于描写轻松、幽默的主题。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