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诗歌

    埃塞俄比亚诗歌 : 埃塞俄比亚诗歌可分为三类:(1)用盖埃兹语(即埃塞俄比亚语)写作的诗歌。大约四五百年前,除在教堂内,人们已不再用这种语言讲话,但直到18世纪末,它仍然是文学创作的正常媒介。(2)用阿姆哈拉语(现在通用的官方语言)、蒂格里亚语、提格雷语、哈拉里语或其他方言写作的通俗诗歌。(3)用阿姆哈拉语写作的现代世俗或半宗教性的诗歌。
埃塞俄比亚诗歌在形式上的主要特点,是由辅音加元音而不是元音加辅音构成的韵脚,押韵的诗行必须以相同的辅音与元音组合结尾。当一行诗的最后一个单词按日常口语以辅音结尾时,则必须在其后加上一个元音。元音本身虽不构成韵脚,但有时候,尤其在提格雷语诗中,一个诗节可以包含以“nu”“ru”“lu”等音结尾的诗行,每一个音重复四五次,并无一定次序。一般的规律是一个行末全韵延续几行,然后开始另一个行末全韵,两种全韵的辅音和元音都不同。
在埃塞俄比亚诗歌中,含意远比声韵更为重要。一系列意象和隐喻旨在表述巧妙的寓意,并不是创造单词和节奏的美感。盖埃兹语诗歌主要是宗教性的,其中不乏巧妙的双关语,若要完全理解其含义,就须对圣经、圣徒传奇和教规有深刻的理解。人们对一段双行诗的鉴赏主要不在于其音乐效果,而在于其精辟的用典。盖埃兹语诗歌常以音乐形式来吟唱,因此由词汇本身提供的乐感也就无足轻重了。
盖埃兹语诗歌有几种诗行长度和数目的固定形式,如警句双行体、九行“玛瓦德斯”(颂诗体)、长篇赞美诗体等。其中最受人喜爱的形式是常用于描写圣徒的“马尔克埃”体。此诗体由大约50个5行诗节组成,每一个诗节都以“萨拉姆”开始,一节诗赞美圣徒在外貌或道德方面的一个优点。据说最早的赞美诗是6世纪的亚雷德所写,但现存的赞美诗大部分创作于15世纪和16世纪。其形式和内容的特征至今都没有变化。今天的修道院仍忠实遵循古老的格式,继续教授盖埃兹诗歌的写作,饱学的教士和世俗诗人也仍在创作盖埃兹诗歌。他们的作品有时采用世俗题材,但也包含着宗教题材的典故。
早期用阿姆哈拉语和其他方言写作的通俗诗歌由职业歌手创作,主要是在君王的宫廷庆典或社会上的婚葬及其他仪式上的即席之作。已知的最早诗歌是14世纪时为赞颂皇帝而写的。这种诗歌多是应景之作,只有一小部分与著名人物或重大事件有关。有些诗歌以其技法精妙而长久流行。近代也有一些用盖埃兹语创作的爱情诗歌和爱国诗作。同盖埃兹语诗歌一样,阿姆哈拉语通俗诗歌往往采用双关语等修辞技法,巧妙地使用典故,而不注重语言的声韵美。
20世纪,尤其是1941年埃塞俄比亚重新获得独立之后,阿姆哈拉语的诗歌创作更具有个人特色。但传统的韵式仍然得到沿用,通常使用的是六音步诗行,行中有着明显的音顿。大部分诗歌都比较长,内容往往是教诲性的,其主题多为道德训诫和爱国主义。诗剧则多姿多彩,富于独创性。总之,严肃的风格是现代埃塞俄比亚诗歌的特征。

为您推荐

传统

传统 : 要全面地论述有关诗歌的传统,就必须涉及整个诗歌史,因为广义上的传统意味着对过去的感知。相对而言,反传统主义在文学史上比较少见。除了当代实验主义诗人和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之外,历代..

创造主义

创造主义 : 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许多文学流派和主义之一。它试图摒弃过去的一切文学传统,建立一套全新的美学理论。智利诗人维森特·维多夫罗1916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发表了创造主义的宣言。法..

悲喜剧

悲喜剧 : 该术语源自古罗马作家普劳图斯(约公元前254—公元前184)。他把自己的一部将帝王、神祇与奴仆等各类人物混合出台的剧作《安菲特律翁》称作为“悲喜剧”。事实上,这种兼具悲剧因素与喜剧因..

巴罗克风格

哀歌

哀歌 : 该术语源自希腊文elegia,意思是“哀伤”。指一种抒情诗体,通常语气严肃,文词典雅。哀歌一般是诗人因某人之死或因某事伤感而作。诗人借哀歌表达某种永恒的精神、情感、价值,从而获得安慰和..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 : 该术语系由安德烈·勃勒东在他的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1924)中首先提出,意在通过口语、书面语或其他方式表达人在纯粹自发的心理活动中的真实思想过程。勃勒东宣称:超现实主义的..

才智

才智 :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里,把才智看作是会做恰当比较的能力,也称之为“有教养的粗野”。在拉丁文里,才智(ingenium)指个人独有的气质或天赋。古典修辞学家则用它来指“聪明”或“独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