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节诗行

    八音节诗行 : 指以抑扬格或扬抑格构成的八音节四音步诗行,使用时可以允许某些有限度的变格。这种格式多见于双行体,而成为八音节双行体。拜伦曾提醒诗人们注意八音节诗行的致命弱点,即该诗体容易产生单调之感。但由于其本身结构的特点是节奏快速,所以八音节诗行非常适用于叙事诗歌。而且对于大手笔而言,要避免单调格局也非难事,如弥尔顿的《沉思的人》就是运用这一诗体的成功之例,如:
Come, pensive Nun, devout and pure,
Sober, steadfast and demure,
All in a robe of darkest grain,
Flowing with majestic train,
And sable stole of cypress lawn
Over thy decent shoulders drawn.
Come; but keep thy wonted state,
With even step, and musing gait....

啊!虔诚、纯洁、沉思的圣女,
端庄、坚贞,而又娴静,
通身穿着肃穆的衣袍,
身后飘曳着雅美的长裙,
一条乌黑的细麻披巾,
更显出您肩身秀稳。
啊!保持您惯常的风姿,
步履平稳,若有思忖……

八音节双行体起源于中世纪晚期的法国记事诗、传奇诗以及传说故事诗。13世纪时,许多世俗传奇诗更多地采用了八音节双行体;后来的娱乐、戏谑型诗歌则把使用这种诗体作为常规。直至18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佩隆、伏尔泰等仍爱用这种诗体。14世纪时,这一诗体传入西班牙,并成为西班牙早期诗歌的普遍风尚。15世纪时,它又成了西班牙宫廷抒情诗的固定格式,后来还发展为西班牙诗歌的最佳诗体。
12和13世纪时,英国在法国八音节双行体诗歌的影响下,对原盎格鲁一撒克逊的四重音诗行结构作了改进,在叙事诗中使用了八音节双行体。在乔叟(1340—1400)的诗歌里,八音节双行体尚有变格形式。在戈尔(1325—1408)的作品中,这一诗体则整齐规范。此后,八音节双行体还见用于圣迹剧与道德剧中。直至伊丽莎白时代,这种诗体的运用才逐渐减少。后来本·琼森、弥尔顿、戴尔、盖伊、斯威夫特、柯林斯等人在其描写性或哲理性短篇诗作中又采用这一诗体。17世纪时,勃特勒的《胡迪布拉斯》一诗是运用八音节双行体的名作。这首诗讽刺轻俏,用韵精巧,被后人广泛模仿。其诗体被誉为“胡迪布拉斯”体。此后,彭斯、华兹华斯、柯尔律治等也曾用这一诗体写过一些严肃的或怪诞的叙事诗。19世纪时,拜伦、司各特以及莫里斯等把这种诗体的运用推至高峰。在现代诗歌中,八音节双行体虽然尚未被其他诗体彻底取代,但已日渐衰微,仅在美国女诗人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蕾(1892—1950)的《再生》等少数作品中,仍可见到现代诗人对八音节双行体的匠心妙用。

为您推荐

布鲁士

布鲁士 : 指一种黑人民歌,与黑人圣歌有着明显的区别。圣歌用于合唱队或群众歌唱,布鲁士则用于独唱。圣歌赞颂的是天堂美景,布鲁士歌唱的是人间现实。圣歌表现的是一种热烈的希望,布鲁士反映的是一..

阿卡迪亚学会

阿卡迪亚学会 : 意大利的一个诗人协会。1690年10月成立于罗马,其成员是一些经常出入前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在罗马的沙龙的诗人墨客。这一派诗人的宗旨是要“永远清除诗歌中的不良倾向”。在学会建立..

重复

重复 : 指某个音、某个音节、某个词、某个短语、某行诗、某节诗或某种格律形式的反复使用。重复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结构手段,它可以用来加强、补足甚至取代诗歌的另一种主要结构手段——诗行音律。..

八音节六行体

阿尔凯奥斯体

阿尔凯奥斯体 : 指每节为四行伊奥尼克句格(见“伊奥尼克体”)的诗体,得名于古希腊诗人阿尔凯奥斯(公元前620—公元前580)。其格式一般是: 即第一行、第二行是长阿尔凯奥斯体,含11个音节;第三行含9..

达米亚尼

达米亚尼 : 意大利导演。曾在米兰美艺术学院学习。1953年从影(《苦难的情侣》的剧作者之一)。1960年开始拍艺术片(《唇膏》)。在达米亚尼的创作中有两种倾向:执导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和心..

陈怀皑

陈怀皑 : 中国导演。福建长乐县人。1941年秋至1944年就读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毕业后曾留校任教。1948年后从事电影创作。曾在《陕北牧歌》、《虎穴追踪》、《祝福》等影片中任副导演。执导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