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凯奥斯体 : 指每节为四行伊奥尼克句格(见“伊奥尼克体”)的诗体,得名于古希腊诗人阿尔凯奥斯(公元前620—公元前580)。其格式一般是:
即第一行、第二行是长阿尔凯奥斯体,含11个音节;第三行含9个音节;第四行是短阿尔凯奥斯体,含10个音节。罗马诗人贺拉斯(公元前65—公元前8)在颂歌的左旋诗中常用此体。后来意大利诗人加布里埃洛·基亚布雷拉(1552—1638)、保罗·罗利(1687—1765)、基奥凡尼·凡托尼(1755—1807)在使用时又有所变更。文艺复兴时期,英、法韵律学家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恢复阿尔凯奥斯等古典诗体。18世纪时,德国诗人克洛卜施托克(1724—1803)创作了17首阿尔凯奥斯体颂歌。F·荷尔德林(1770—1843)、冯·普拉滕(1796—1835)等人的作品也沿用了这一传统格式。英国诗人丁尼生(1809—1892)、A· H·克拉夫(1819—1861)、斯温伯恩(1839—1909)等都写作过英语阿尔凯奥斯体诗歌。到了现代,这种诗体主要见于翻译作品,如拉铁摩尔从希腊语、拉丁语翻译成英语的阿尔凯奥斯诗歌;利什曼、亨策、米基翻译的贺拉斯诗歌等。
- 欢迎来到文学网!